建博物馆、举办博物展览,是希望通过让文物说话,把历史智慧告诉人们,激发我们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10月11日,故宫镇院之宝《清明上河图》展出的最后一天,观众人流量创下新高,排队的人群从武英殿一直延伸到了午门广场,等待时间平均超过12个小时。
为什么有这么多人来看《清明上河图》?一位站在队伍里的朋友忍不住调侃,热爱文化的人真的那么多?虽是玩笑话,但是能在深秋寒风瑟瑟的凌晨3点就来排队,这样的决心和毅力绝非一般的凑热闹可比。
跟很多人想的并不一样,大部分观众并不是一进门就直扑《清明上河图》,而是从第一件展品《伯远帖》开始慢慢看起,一直到参观完进门处所有的展品,才会去参观《清明上河图》。看完《清明上河图》之后,也没有人立即转身离开,大家满怀敬意与欣赏之情,继续流连在赵孟頫《洛神赋》卷、宋徽宗赵佶《雪江归棹》图卷和韩滉《五牛图》等作品之前。就连出了武英殿的门,也还有不少观众直奔大调角的延禧宫,接着了解“石渠宝笈”的编纂过程。根据观察,游客平均要在仅有3间展厅的武英殿里停留2个小时,其中参观《清明上河图》的时间不超过3分钟,剩下的大量时间,观众们都在欣赏这些古代的文化精品。
在参观过程中,能讲出个子丑寅卯的观众也不少。有的人解读字体,有的人分析画风,有的人讲解历史,而且每个小声说话的人身边总会聚起一小堆认真听讲的观众。这说明,即便只是慕名而来的观众,也心怀对文化的向往,并不只是想在朋友圈里晒个武英殿前的大头照。
说实话,参观《清明上河图》的体验并不愉快。说是限时参观3分钟,但不到10米的展台背后站了4、5个工作人员,他们不停地催促观众不要停留,跟上前一个观众,一趟看下来,只知道自己看了幅发黄的旧画,什么贩夫走卒、什么酒肆食坊,完全没看到,连走马观花都算不上。即使是这样,大家还是觉得应该来看一看,因为在人们心中,《清明上河图》是我国古代文物的顶尖儿精品,不容错过。
从这个意义上说,排起长龙看《清明上河图》是广大群众对传统文化向往之情的集中体现,也是文化渴望长期得不到充分满足的集中爆发。因为平时能近距离接触文物精品的机会比较少,这次的“石渠宝笈”特展参观者众多自然在情理之中。君不见刚刚开始的石渠宝笈特展第二期,没有了《清明上河图》,观众依然热情不减,想看到《兰亭序》摹本、《列女图卷》摹本,照样需要排队4小时以上。
文物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物质载体,蕴含着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我国有5000多年的文明史,留下的宝贵文化遗存灿若星河,单是故宫博物院就有超过180万件文物藏品,但目前能够与观众见面的不过其中的0.5%。截至2014年底,全国共有4510家博物馆,不知道还有多少宝贝仍在寂寞沉睡。
建博物馆、举办历史博物展览,为的是见证历史、以史鉴今、启迪后人,是希望通过让文物说话,把历史智慧告诉人们,激发我们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希望更多的博物馆能从“石渠宝笈”特展中得到启示,采取有效措施,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活”起来,一解观众的相思之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