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版:民生周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5年10月14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产业帮扶走新路
本报记者 冯举高

几年来,一个企业投入扶贫开发资金1亿多元,实施实体项目20多个,组建专业合作社23个,覆盖和带动武陵山片区中的湖南、重庆、贵州、四川4省市13个县的5万多农户,户均年增收2800元以上。——这就是农业龙头企业湖南开源·浏阳河农业产业集团参与扶贫开发、产业帮扶的成功模式。

自2006年起,该企业结合自身实际和贫困地区需求,将重点放在武陵山集中连片区域,以旱杂粮为产业,以自然村为单位,以合作社为纽带,以市场为导向,以互利双赢为目标,促进贫困地区群众生产致富,并实现企业持续健康发展。

该集团首先成立产业帮扶领导小组,制定产业帮扶总体规划,建立了帮扶工作台账和档案,使产业帮扶工作与集团的产业发展融为一体。

其次,实施全面帮扶。集团以项目、产业为突破口,生产规划到户,村级规划到年,产业扶贫助学到户到人,同时结合集团优势,重点突出4个方面的帮扶带动。一是从观念上引导。选派公司高管担任村支两委负责人,吸纳村干部为专业合作社负责人,组织村民到企业实地参观考察。二是从技术上支持。出资邀请专业技术人员对种养户进行集中培训,组织技术服务团队到田间、地头和项目点开展巡回技术服务。三是从人才上培养。通过跟着企业学习,进行新技术推广和服务,参与专业合作社事务管理,将企业的市场、营销、管理等方面的做法和经验带到农村。四是从就业上帮助。每年都面向武陵山区招聘员工,并对有务工意愿的农民开展就业培训,提高其技能技术。

第三,制定帮扶模式。集团将企业优势与贫困地区的资源结合起来,探索合作共赢、共同发展的模式。一是联办开发公司。在与湖南慈利县象鼻嘴村的合作对接中,公司以资金、技术和管理入股,村委会和村民以土地、产品、实物入股,联合成立了“开源·象鼻嘴农业开发公司”,由公司统一组织村民发展种养业,全部回购农户产品。仅此一项,就为当地村民年户均增加收入3000多元。二是组建专业合作社。他们以浏阳河农业集团为依托,先后组建了23个农业专业合作社,入社农户1万多户,带动周边农户近2万多户。三是创建集中产业园。先后投资2亿元,在长沙县开发建设九道湾生态农业产业园和杂粮经济产业园,在汉寿县开发建设湖南旱杂粮产品加工与研发产业园,以旱杂粮产业的集约化、规模化来支撑产业扶贫长远化。四是党建互帮互助。集团党委与对接村结成党建互帮互助对子,支持其建立党员学习室和活动室,联合开展党员教育学习活动,帮助培养致富人才。五是成立基金结对帮扶。集团先后设立了“感恩慈善基金”和“党员奉献基金”。同时还实行产品销售“两分钱工程”,即浏阳河农业产业集团产品每销售一件,就提出两分钱用于扶贫帮困,共筹集资金600多万元,资助建设学校6所,长期结对帮扶贫困学生830多名、贫困户680多户。

该集团还根据武陵山区的自然环境和条件,大力发展杂粮产业,形成了从种子、种植、收购、仓储、研发、销售到品牌打造的一条完整产业链。目前,公司成立了湖南省杂粮类产品研发中心和中国农业科学院浏阳河豆类产品研发中心,拥有发明专利15项、注册商标和知识产权56项;已开发出6大类30多种杂粮新产品,受政府委托首创湖南杂粮种植标准6个、绿色产品6个,引进国际标准的饮料、粉、面、油4条生产线相继投产,产业的集聚效应和带动效应不断增强。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