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美西藏,处处有风景。走在拉萨街头,记者突然被眼前出现的一大片湿地所吸引:连片的芦苇微微泛黄,与远处深邃的高山相互映衬,在夕阳的余晖下,一幅江南美景跃然而出。这里就是声名远播的拉鲁湿地。
拉鲁湿地位于拉萨市内,是世界上海拔最高、国内面积最大的城市内陆天然湿地。有专家说,这片湿地每年可释放6万吨氧气,是拉萨不可或缺的“城市之肺”。近年来,随着保护力度的加大,拉鲁湿地在调节气候、补充氧气、涵养水源、吸收二氧化碳等方面的作用越来越明显,对于拉萨这个高原城市来说是不可多得的。早在1995年,西藏就全面启动了拉鲁湿地保护工作,这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形成,是近年来西藏不断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的一个缩影。
西藏拥有独特的自然环境,有极为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和矿产资源,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习近平总书记在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上讲话指出,“要坚持生态保护第一,采取综合举措,加大对青藏高原空气污染源、土地荒漠化的控制和治理,加大草地、湿地、天然林保护力度”。
用最严格制度护一方净土
采访中,记者常常听到这样的话:“西藏是一方净土”“良好的生态环境是西藏最宝贵的资源、最明显的优势、最亮丽的名片”。但“净土”需要认真呵护,良好的生态环境需要精心维护。
确保西藏生态环境良好,守好这道重要的国家生态安全屏障,是中央对西藏的历史重托。2013年,西藏确立了生态优先、保护优先、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的发展理念,提出了到2030年基本实现建设美丽西藏的目标。
“非常严格。”林芝市副市长石玉辉告诉《经济日报》记者,“西藏在环境保护方面既严格又细致,实行环境保护‘一票否决’,矿产开发自治区政府‘一支笔’审批,不符合条件的,谁的情面都不讲”。他透露,自己所在的林芝市严禁“三高”项目进入,积极推进生态安全屏障建设,去年就被确定为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今年又成功申报国家级可持续发展实验区。
西藏自治区深改办专职副主任汪晓冬说,目前,生态红线、环保考核、环境监管执法、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政府属地管理部门齐抓共管的监管体系等体制机制改革稳步推进,并已取得阶段性成效。从2014年开始对74个县(区)环保工作进行全面考核问责,把生态环保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和领导干部政绩考核指标体系。
“我们西藏的生态非常脆弱,一旦遭到破坏,就很难恢复甚至无法恢复,因此,任何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发展都是行不通的。”西藏自治区环保厅政策法规处副处长杨品乐说,“坚决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了。下一步,我们还将继续完善法规和制度建设,建立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责任追究制度,实行领导干部自然资源离任审计,建立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力争用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为最美的环境保驾护航”。
在西藏落户的企业,也要严格遵守环境保护要求,尽量减少对周边环境的破坏和影响。藏木水电站为了减少对鱼类生存繁殖的影响,专门修建了长达4公里的鱼道,并建立了特色鱼类增殖站,采取增殖放流的措施对洄游鱼类进行资源补充。
以最认真措施抓好生态建设
最新的一项评估显示,西藏目前仍是世界上环境质量最好的地区之一,其森林、草场、湿地、冰川、雪山和野生动植物等都得到了有效保护,大部分区域保持原生状态。这与近年来西藏党委、政府和各族群众大力保护环境密切相关。
在林芝市米林县的南伊沟,记者冒着雨在山间穿行,路边参天的大树上挂满了松萝,随风而动,平添几分古老和神秘感。当地人说,松萝是一种对环境非常挑剔的寄生物,空气中只要有一点点污染就不能存活,是最好的空气质量检测器。这里这么多松萝,证明这里的空气非常好,“请尽情呼吸吧,仔细品一下,有没有甜味?”
2009年至今,西藏落实投资72亿元,全面实施生态安全屏障保护与建设规划中的3大类10项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工程,取得了显著成效。经过多年的植树造林,拉萨—山南—日喀则地区的雅江防护林体系基本建成,有效保护了沿江一线数万亩农田、牧场,这3个地区的风沙天气明显减少。
西藏自治区林业厅副厅长索朗旺堆告诉记者,近几年,西藏的森林覆盖率不断增加,创造了人均森林面积、森林蓄积、天然林蓄积、乔木林单位面积蓄积、重点公益林面积等5项指标全国第一。“更为明显的是,防沙治沙效果也非常明显。以前拉萨贡嘎机场附近一到刮风季节,沙子就像流水一样,甚至影响飞机的起降,现在风沙天气由过去的60天减少到现在的20天。”
生态好了,野生动物尤其珍稀濒危动物数量也呈现明显的恢复性增长。西藏自治区林业厅的数据显示,在羌塘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里,藏羚羊的种群数量由保护前的7万只恢复到20万只以上,野牦牛的种群数量也成倍增长。索朗旺堆说,“不仅如此,随着保护力度的不断加大,全民环保意识的提高,即使在拉萨的河边湖边,斑头雁、黑顶鹤的数量也在增加,而且离人类也越来越近”。
采访中,不少常住西藏的人告诉记者,跟以前相比,这几年西藏确实变绿了,变润了,生活更舒服了。记者在拉萨短短三四天,也遇到了两场大雨,雨过天晴之后空气清新、天高气爽,确实惬意。
生态红利广惠万家
在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选择上,西藏明确地把生态保护放在第一位,“宁肯发展慢一点,也不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赢得一时发展”。认真抓生态环境保护,西藏经济发展不仅没有放慢,反而实现了较快发展,方式也越来越适合自己。生态红利开始收获,“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得到了印证。
家住在林芝市鲁朗镇扎西岗村的白玛大哥,依靠家庭旅馆,发展起了生态旅游。“环境好了,景色美了,游客自然就上门了。”他向记者透露,去年仅旅馆收入就超过10万元。而在扎西岗村不远处,一座瑞士风情的鲁朗小镇正在紧锣密鼓地建设,建成后将吸引更多游客。
越来越多的农牧民家庭开始享受到生态保护带来的红利。林芝市米林县琼林村的珞巴族小伙达娃是村委会主任。他告诉记者,他们村46户202人,每家都参与南伊沟的旅游产业,去年村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08万元。“国家的政策很好,实施退耕还林政策,每个村民每年还可以拿到各类补贴3000元左右。从2011年起,南伊沟的门票收入拿出一定比例分给村民,今年还要提高这个比例。”
石玉辉表示,通过发展生态经济,林芝正把生态效益转化为经济效益,使“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2014年,生态旅游业接待游客280万人次,同比增长12.17%;实现旅游收入26亿元,同比增长14.89%,旅游业产值占到社会生产总值的28%,成为第一支柱产业。
不仅如此,近年来西藏兴林富民的工作力度逐年加大,也给农牧民带来了实惠。中央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以来,国家对西藏林业各项工程和基础设施等建设总投资达92.81亿元,林业生态保护与建设带动农牧民群众增收40亿元左右。索朗旺堆说,“现在农牧民爱林护林的积极性很高,经常自觉地把森林灾害消灭在萌芽状态,截至2014年底创造了历史同期无一起森林火灾的最好成绩”。
既赢环境,又不输经济。近年来,西藏在环境没有受到破坏的情况下,经济实现了跨越式发展。现在的青藏高原各类生态系统结构整体稳定,生态质量稳定向好,水、气、声、土壤、辐射及生态环境质量均保持在良好状态。这里天蓝地绿水清,“最后一方净土”纯洁依然,作为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牢固地竖立在青藏高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