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综合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5年10月6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稻香鱼肥农家乐
本报记者 吴秉泽 王新伟
秋收时节,贵州省天柱县蓝田万亩大坝一片金黄。 杨 俊摄

鹭成行,鸭满塘,鱼跃田阙稻米香,秀美山乡如画廊。国庆节前夕,《经济日报》记者走进贵州省天柱县蓝田镇,映入眼帘的是丰收景象,万亩大坝一片金黄,收割机“突突突”地在田里忙个不停。农民扛着一袋袋沉甸甸的稻谷,内心的喜悦洋溢在脸上。

记者走进该县蓝田镇都府村种粮大户杨秀梅家时,房前屋后的院坝走廊晒满了金灿灿的稻谷。杨秀梅夫妇今年承租了周边27户外出务工农民的闲置耕地,种植水稻100多亩、玉米10余亩。趁着天气晴好,夫妇俩雇了4位农民帮忙抢收,确保颗粒归仓。说起收成,杨秀梅脸上乐开了花。“今年风调雨顺,是个丰收年。已经收了1万多斤玉米、4万多斤稻谷,再过一个星期,就能把剩下的万来斤稻谷全部收进仓了。”

天柱县是贵州省重要的产粮县,曾获得“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称号。该县境内有凤城、蓝田2个万亩大坝,4个5000亩大坝,9个1000亩大坝。

近年来,天柱县依托地理、气候优势,推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派遣农业科技特派员,大力推广科技种田,推进粮食种植规模化发展。今年,该县种植水稻16.5万余亩,预计产粮13.5万余吨。

由于地势相对平坦,天柱县大力普及小型农业机械,有效提高了耕种效率。据该县农业科技推广站站长罗国恒介绍,天柱县超过九成的耕地实现了机耕,机收面积超过8万亩,全县农机具普及率达到67%。该县蓝田镇坪寨村杨孟香的丈夫在外打工,但她却不担心秋收,“两丘田,收割机不到10分钟就收割完了,不仅稻谷打得干净,成本也不高”。

为了帮助农民掌握科技耕种知识,天柱县派出了大批农业科技特派员、指导员深入田间地头,指导农民开展绿色防控、土壤测土配方、科学用药、高效利用耕地,推广因地定产、依产定苗、测苗定氮的水稻“三定”高产栽培技术,为粮食生产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据了解,天柱县目前有科技特派员70余人,他们每年组织培训班30多期,培训农民3300多人次,培养出了一批科技种田能手。

在提高粮食产量的同时,天柱县还在稻田中发展多元生产,有效拓展了群众增收渠道。

天柱县高酿镇是当地知名稻米品牌“天子米”的原产地,该镇坚持走“传统”路线,以“稻田养鱼”“稻鸭共作”等耕作模式,发展生态农业。该镇邦寨村农民根据水稻不同生长期,放鸭下田薅秧捉虫,既节约劳力、成本,又绿色环保,所产的有机大米市价卖到16元一斤,鸭子能卖到35元一斤,亩产值比单纯种植水稻高出2000多元。

天柱县农业部门负责人告诉记者,该县今年推进“稻鸭共作”“稻鱼并作”面积2.3万余亩,每亩稻田综合产值预计达3800元,较以往单一种植普通杂交水稻增收1倍多,实现了稻、鱼、鸭“三丰收”。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