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版:要闻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4下一版 2015年10月4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山东济宁开办“乡村儒学讲堂”:
弘扬传统文化 重建乡村文明
本报记者 王金虎 通讯员 赵 磊

“现在,儿女们每月赡养费都按时给,他们还争着拉我去家里吃饭。”山东济宁市泗水县北东野村的刘德娥老人说,以前4个儿子每到交赡养费时总是大眼瞪小眼,谁也不愿给,村干部苦口婆心地劝说也白费劲。但自打村里办了“乡村儒学讲堂”,刘老太太的儿子、儿媳们的思想发生了转变。

“不讲天边讲身边,不讲道理讲故事”,通俗易懂的儒学讲堂带动山东济宁乡村世风日“上”。“济宁是孔孟之乡,农民的精神面貌和道德水平应该走在全国、全省的前列。”济宁市委书记马平昌说。

3年前,针对一部分富裕起来的农民道德失范的现状,济宁确定了以弘扬优秀传统文化、重建乡村文明的工作思路,聘请国内、省内专家学者担任教师,并在泗水县率先开办“乡村儒学讲堂”,千方百计把儒学、优秀传统文化送到村里,种到老百姓心里。

“给村民上课可比给研究生讲课难多了!”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副院长颜炳罡感慨。“乡村儒学”教师孔为峰一开始为了能多拉几个村民来听课也费尽了心思。他把教室设在圣水峪镇椿树沟村的奶牛厂会堂,村民以为是专家来讲奶牛饲养技术的,早早就坐满了。一听是讲孝道,大部分人扭头就走,如果没有村党支部书记的苦苦劝说,那天就唱了“空城计”。

然而,经过精心准备的讲课产生了良好的效果,原本要走的村民被浅显易懂的道理留住了、打动了。上午的课刚讲完,村民张现义就找到孔为峰留下自己的手机号,请孔老师下次讲课时一定通知他。

截至目前,济宁共建成社区儒学讲堂101处、开展活动865期,乡村儒学讲堂802处、开展活动10112期,服务村民57万余人次。“在孔孟之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得到弘扬,正确的人生观、道德观初步形成,优秀传统文化正逐步占领道德高地。”马平昌说。

曲阜在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推进首善之区建设过程中,明确把人的文明素质、道德素养提升作为重要任务。从旅游局主导的“道德游客日评、月评、年评”,到池涯社区“一人改一过一家和,一家改一过社区和”的和谐家庭建设,再到防山镇钱家村开展感恩教育,这些都是济宁传统文化教育避虚务实的重要载体,首善之区建设变得细、小、实。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