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广角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5年9月30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稻菽层层浪 金秋丰收忙
1
2
3
4
5
6
7

图1 黑龙江佳木斯市桦川县星火乡新峰现代农机合作社开始收割水稻。寒 歌摄

图2 西藏琼结县加麻乡金珠村藏族姑娘身着盛装载歌载舞,喜庆丰收。 陈泉霖摄

图3 江西广昌县赤水镇留田村水都组村民在收获晚稻。 曾恒贵摄

图4 辽宁本溪满族自治县南甸镇沟口村农民在收割小米。 本报记者 高兴贵摄

图5 贵州天柱县高酿镇邦寨村农民在晾晒玉米。龙胜洲摄

图6 河北石家庄藁城区韩家洼村,玉米联合收割机将玉米秸秆粉碎还田,以增加土壤肥力。 张建岗摄

图7 河北承德市隆化县23万亩水稻长势良好,正待开镰收割。 陈琦嘉摄

农谚说,“七月十五定旱涝,八月十五定收成”。从九月下旬到十月中旬,我国迎来了秋粮收获的大忙季节。从东北黑土地连片的玉米到江南丘陵金灿灿的稻田,从西北旱作区的高产马铃薯到黄淮海平原的各种小杂粮,田野里既可见农民们劳作的身影,也能听到隆隆的农机作业声,一幅大美的丰收画卷正在美丽的中国大地渐次展开。

秋粮产量约占全年产量的70%,全年粮食能不能实现稳产增产,关键在秋粮。尽管局部地区遭遇了干旱,但总体看,气象条件不错,灾情影响不大,加上中央强有力的支持政策,以及各地重农抓粮、科技兴粮的务实举措,秋粮面积增加、长势普遍较好,今年秋粮生产形势总体较好。

农业部种植业司司长曾衍德介绍,据农业部农情调度,预计今年全国秋粮面积稳中略增。秋粮面积增加,主要是棉油糖等工业原料作物受市场价格和种植效益的影响,面积调减;同时,秋粮生产的科技水平提高。各地把高产创建和绿色增产模式攻关贯穿秋粮生产全过程,大力推广机械精细化整地、水稻大棚育秧、智能化催芽、玉米抗旱坐水种、膜下滴灌、大垄双行等绿色增产技术,提高了农业科技水平。

人努力还得天帮忙。气象部门的信息显示,今年秋粮主产区气候条件总体正常。除春季东北部分地区出现阶段性低温和夏季短暂干旱外,全国大部地区光温水匹配较好,利于秋粮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尽管今年我国出现厄尔尼诺现象,迁飞性、流行性病虫害偏重发生,但主产区通过实施“防病治虫夺秋粮丰收行动”,实现了“虫口夺粮”。

记者采访发现,今年秋粮生产的种植结构有所优化。一方面,调减玉米面积。在政策引导下,农民调减高纬度、干旱地区的玉米面积,改种耐旱的大豆、杂粮杂豆、薯类等作物;另一方面,调优品种结构。调减了籽粒玉米,改种饲用的青贮玉米和食用的鲜食玉米。今年,国家在“三北”地区选择30个县开展粮改饲试点,并在黑龙江选择3个县(场)开展玉米大豆轮作试点。

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赋予了粮食生产“绿色”内涵。围绕“绿色、增产、效益”三大理念,各地农业部门着力打造粮食高产创建和增产模式攻关的升级版。农业部集成组装5种作物、5大区域20种绿色增产增效技术模式,并遴选出14种节水节肥节药节种关键技术,在全国打造了一批增产增效并进、生产生态协调可持续示范区。

既要“粮食满仓”,又要“绿水青山”,主产区积极推进化肥、农药减量增效。今年国家在东北和黄淮海地区玉米产区、北方设施蔬菜集中产区和南菜北运基地、黄土高原和渤海湾苹果优势产区开展化肥减量增效试点,推进农企合作推广配方肥。全国建立了218个病虫害统防统治与绿色防控融合示范区,组织农药企业建立了210个农企合作示范基地,得到农民群众的普遍欢迎。

万物土中生,有土斯有粮,秋粮生产力求“藏粮于地”。为提升耕地质量,财政部、农业部开展“耕地质量保护和提升行动”,安排专项资金,重点开展有机质提升补贴,在东北地区17个产粮大县开展黑土地保护利用试点,在湖南重金属污染区开展综合治理试点。 文/本报记者 乔金亮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