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当地时间9月23日,由伊利集团主导实施的“中美食品智慧谷”在美国西雅图市成立,这是在两国领导人的推动和中美农业合作的大氛围下应运而生的。对此,本报记者就中美农业合作等重要话题对正在美国的伊利集团董事长潘刚进行了专访。
记者:农业在中美务实合作中具有怎样的地位?
潘刚:农业一直是中外交流合作的重要内容。农业也是习近平主席此次对美国事访问的重要内容之一。此外,中国和美国农业具有良好的互补性,这些都为两国农业深化合作创造了有利条件。
当前,中国政府正在推进“走出去”战略,伊利集团在此背景下积极实施国际化战略。和其他企业有所不同,伊利等中国农业企业呈现了“走出去、再回来”的特征,即中国农业企业到全球寻找合作资源,更多地是为了回流回来,更好地服务中国市场。这个特征是基于中国庞大的、不断上升的消费需求。以乳业为例,中国人均饮奶量近年来不断上升,但目前也只有美国的十分之一左右。乳业在美国发展成熟,市场日趋饱和,而中国则表现为市场潜力巨大,消费需求旺盛。中国乳企到美国来,不是为了抢市场,而是为了寻求技术、资源和人才等方面的合作,然后用更好的产品来服务中国消费者,这充分体现了中美农业互补共赢的合作原则。
记者:如何评价中美农业合作的前景?
潘刚:随着中国很多地区人均GDP突破1万美元,多元化、个性化的健康食品将广受欢迎,中美两国在农业、食品方面的创新合作,空间巨大。以奶酪为例,近年来中国的消费量快速增长,进口量也以年均35%的速度增长。但是,中国消费者对于进口原制及再制奶酪的风味很难接受,同时由于传统再制奶酪对无菌包装要求较高,只能在低温条件下销售,货架期短,限制了产品销售范围和食用时间。目前,伊利集团和美国康奈尔大学进行合作,研发出一种可以常温保存、更适合中国人口味的新型奶酪。这个例子说明,农业食品企业在推动中美经济合作中,必须把中国市场需求特征和美国在资源、技术、管理等方面的优势进行有效对接,才能做大两国乃至全球的农业食品市场蛋糕。
记者:请简要介绍一下“中美食品智慧谷”项目的情况?
潘刚:“中美食品智慧谷”由伊利集团主导实施,集聚了全美顶尖的常青藤联盟名校、全球综合排名前10的大学及在农业、管理、生命科学等各个领域全球排名第一的高校、科研院所和机构。该项目将形成中美乃至全球在农业食品方面“集聚院校机构最多实力最强、涉及领域最广最前沿、模式最独创机制最灵活、影响最深远受益面最大”的高端、超前智慧集群,打造全球顶尖的食品科学研究共同体,促进中美两国食品科研与食品产业的对接与融合,从而更好地推动两国企业互惠发展,真正实现造福两国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