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辖区面积21.6万平方公里,1亿多人口,三地产业协同发展的任务有多重?一组数字颇能说明:北京每平方公里每年的产出是1.73万元,天津每平方公里每年的产出是1.2万元,而河北每平方公里每年的产出仅为1500元。因此,推动产业升级转移是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内容、关键支撑
见到王兵的时候,他正头戴安全帽在热火朝天的工地上指挥。“我们公司响应号召,整体搬迁到天津宝坻,正在建设北方最大的钨钼基地。”王兵是天龙钨钼(天津)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他介绍说,“原来厂子在北京通州,占地仅80亩,现在迁到宝坻,面积一下扩大到240亩”。王兵告诉记者,企业搬到宝坻后,员工户口问题、子女入学问题、住房问题都走“绿色通道”,很快得以解决。企业生产也突破了瓶颈,原来一直想添置一台深10米的冷等静压机,但是由于空间有限,计划一直搁置。现在,新设备已经在宝坻的新厂房中运行了。
走出北京,土地、劳动力成本低了,企业经营成本下来了,发展天地更加宽阔。“这里环境好,空气好,创业成本低。”入驻中关村海淀园秦皇岛分园的秦皇岛千方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贺经鹏说,公司之所以在秦皇岛开分公司,一个重要原因是看中河北这块大市场。秦皇岛市向入驻的企业开放秦皇岛市政府采购市场,将入园企业的新产品、新技术优先纳入政府采购目录。
北京坚定不移地推动首都人口和功能疏解。产业疏解对象是一般性产业,特别是高耗能产业,目前进入全面推进实施阶段,方法是控增量与疏存量,相互促进。北京市发改委主任卢彦表示,疏解转移要按照京津冀三地的产业定位实施。既有通过政府间合作实现的集中疏解,还有区域内市场主体根据发展实际,自主选择疏解地。
目前,首钢在河北省注册企业50家,资产规模1684亿元;京粮集团在河北布局50多个粮源收购基地,在天津滨海新区建设大型油脂加工产业园区……北京多家龙头企业加紧布局京津冀。截至7月,北京向河北转移的工业项目超过80个,总投资超过1200亿元,达产后能形成2500亿元的产能。
如何承接 各显特色
汇聚疏解地的推力,承接地的拉力,相关产业的引力,形成强有力的疏解合力
如何确保非首都功能“转得出”“稳得住”“能发展”?
北京提出,污染企业就地消灭,绝不外迁;有带动力的企业外迁过程中,促进转型升级;企业不是一转了之,要三地联动,共同营造良好产业环境。
天津提出,树立大局意识、机遇意识、协同意识,切实做到“一盘棋”,有大作为,主动服务。天津滨海新区开发开放,综合配套改革渐成优势,也把创新发展的视野投向河北。既为承接北京功能转移打造好软硬件平台,也要把不符合天津定位的产业疏解到河北。
京津冀规划同图、目标同向、措施一体、利益相连。压钢、压煤、压水泥、压玻璃,河北壮士断腕,渴盼在承接京津产业转移中接骨重生,主动融入,全面对接,加速河北发展。
本报采访组一路走访,深刻感受到各地注重体现自身优势特色,在对接顶层设计、强化区域统筹中,强化功能定位、目标任务、落实举措。各地主动作为,做好承接,积极参与区域功能重构和重大生产力布局调整,以求共创共享。
——在河北沧州,带着与京津进入同城时代的自豪和喜悦,一个新型工业化基地正快速成长。沧州重点承接京津石油化工、汽车整车及零部件冶金装备及新材料等产业转移。
——在唐山曹妃甸,“面朝大海有深槽,腹地广阔有支撑”,这里正在用奔跑的姿态,展示着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前景:建设北京(曹妃甸)现代产业发展实验5.5平方公里的先行启动区,对转移到曹妃甸的改装车、新能源汽车、化工、生物医药、航空、智能装备6大产业板块,专人负责盯办、跑办对接。
——在廊坊固安,卫星导航产业园已成规模,肽谷生物医药产业园风生水起。固安连续6年财政收入增长40%以上。
——在天津宝坻,绿色平原一片生机。宝坻在主动承接北京产业转移中,着力集聚高端要素,着力打造宝津开发区和中关村科技新城。目前与北京外迁意向企业商谈储备项目201个,今年已经落地的有8个,计划投资30亿元。
燕赵大地,自古一家,地域一体,文化同脉。如今,正在以留印有痕、攻坚克难的非凡勇气,上下联动,形成合力。各有关部门,功能承接地之间相互配合,加强对接,各负其责,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通过政府引导,汇聚疏解地的推力,承接地的拉力,相关产业的引力,形成强有力的疏解合力,正在充分调动疏解对象外迁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承接方法 各展所长
找准承接重点,贯通上下游产业;充分利用优势,培育外迁科技型中小企业;建设园区,实现集群集约发展
在调研中,记者发现产业升级转移来自基层的经验主要有三:
一是瞄准“巨型航母”。即找准承接重点,引入重大项目,吸引关联配套项目,贯通上下游产业,增强资源要素的吸聚能力,尽快形成产业集群。
在北汽集团(黄骅)汽车产业基地,一辆辆崭新的轻卡陆续“走下”装配线,北汽(黄骅)基地年产量将达40万辆整车,这是沧州发展汽车装备制造业的龙头。回忆当初争取北汽项目的情形,黄骅市常务副市长贾兆德说:“黄骅拥有400多家汽车零部件生产企业和4家行业知名的专用车改装企业,周边还有一批强大的模具生产企业。这样的产业基础,加上毗邻北京、距离港口更近、丰富的土地资源和熟练产业工人的优势,一下子让北汽对黄骅‘一见钟情’。”
北汽的投产,不仅带动了沧州近千家汽车零部件及整车改装企业的转型升级,而且吸引了更多大项目落户。北汽集团表示,北京汽车制造有限公司的整车生产、零部件配套、物流基地、出口基地等将全部转移至黄骅。
首钢是另一个“航母”带动产业升级的故事。通过搬迁建设,首钢京唐公司共安置首钢北京地区停产职工8000人,招收河北高校毕业生4000人;长期为北京钢铁业服务的设备维检、备件制作等一批企业转移到曹妃甸,带动相关生产性服务业1.2万人就业;同时与河北相关企业合资建设了曹妃甸30万吨矿石码头、煤焦油深加工、浓盐水供应等项目,带动了交通运输、现代服务业建设,有力地促进了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二是瞄准“千帆万舟”。充分利用京津科技和人才优势,培育外迁科技型中小企业,对当地发展起到强大拉动作用。比如廊坊提出“京津研发,廊坊孵化”的定位,把廊坊打造成为科技之城、创新之城。
三是做强承接平台。建设园区,找准定位,培育特色,实现集群集约发展,高效利用土地资源,为承接产业腾出空间。天津武清区委书记王小宁告诉记者,武清重点打造欧盟产业园、京津高村科技创新园、创业总部、天津自贸区武清园、京津高校武清科技创新园五大载体平台,强化项目对接转移。
保定市按照“无中生有、有中生新”的思路,共梳理出18个重点承接平台。
京津冀大地上,北京新机场临空经济区、京冀曹妃甸现代产业实验区、亦庄廊坊产业园和津冀涉县天铁循环经济示范区建设快步推进。在服务业方面,强化北京金融管理、天津金融创新运营、河北金融后台服务功能的工作正砥砺前行。一批枢纽型物流产业集散区正在建设。
未来,“一核、双城、三轴、四区、多节点”的空间架构里,将矗立起“4+N”功能承接平台:以曹妃甸、新机场临空区、张家口承德生态功能区、滨海新区等4个战略合作功能区为主体,以天津滨海—中关村科技园、宁河精进合作示范区、武清京津产业新城、宝坻京津中关村科技新城和沧州、正定、北戴河等一批特色园区以及白洋淀科技城为支撑,京津冀区域内产业升级转移,将呈现万马奔腾之势,成为立足区域、服务全国、辐射全球的产业优势集聚区。
创新协同 动力支撑
京津冀协同发展,产业升级转移离不开协同创新的动力支撑,顶层设计的蓝图在基层创新落地
京津冀不是一块一块拼接出来的区域,而是一起长大变强的生命共同体。产业升级转移,离不开协同创新提供的动力支撑。天津滨海,河北秦皇岛、保定……在采访中,我们看到京津冀风行复制中关村,打造创新发展战略高地。而中关村也积极打造产学研结合的京津冀科技创新园区链,合作模式多样,不拘一格。
保定·中关村创新中心,是全国首家由中关村在京外设立的创新中心,仅两个月,已有25家企业入驻。保定将投资5.2亿元、建筑面积2.6万平方米的“双子座”办公楼,交由中关村发展集团成立专门公司负责运营,无偿使用10年,以吸引中关村企业落户。
在宝坻,京津中关村科技新城的开发模式不一样。负责人李景明告诉记者,这里是由宝坻和中关村发展集团等三方共同成立一个21亿元的发展基金,共同投资建设,鼓励和支持科技创新、转化等科技服务企业在两地发展。
在秦皇岛,中关村海淀园在此建立首家分园。在此挂职的海淀园交流干部华占豪告诉记者,秦皇岛分园享受中关村自主创新同质化政策。目前海淀园与秦皇岛开发区探索建立利益共享机制,对入驻分园企业形成的地方财政收入,合作双方按4∶4∶2的比例分享,其中用20%共同设立产业发展基金,确保在区域一体化发展进程中,形成紧密可持续的利益共同体。
京津冀协同发展,产业升级转移深入推进。顶层设计的蓝图,在基层创新落地。在调研中,基层的同志也向记者表示,要处理好两大关系:
——“有形之手”与“无形之手”的关系。河北急迫,市县乡镇进京密集招商;天津积极,多渠道沟通,瞄准目标下手;北京谨慎,只在发改委设了一个口。三地考量,体现对各自如何发力的不同思考。要尊重市场力量,“有形之手”不缺位、改革不越位,才能避免“双手互搏”。
——处理好眼前小账与发展大账的关系。产业转移,不能只算眼前小账,要立足于算好发展的大账,未来的总账。三地协同发展必须探索跨区域的利益共享机制。这是采访中听到的一个强烈呼声。随着协同发展的推进,京津冀三地之间,企业会形成更多的总分结构、母子结构、上下游结构,由此带来了三地横向间的税收分享、排放指标转移等一系列问题。破除“分灶吃饭”的“各打算盘”,创新财政税收体制,将是一个不可估量的动力源。目前,三地已经启动这方面的改革。北京市政府和首钢每年计划各筹资5亿元,5年共筹措200亿元,在唐山曹妃甸建设总面积100平方公里的现代产业发展实验区;河北、北京正在共同推进建设北京新机场临港经济区;河北、天津各投资10亿元,组建了渤海港口集团。
未来,建立科学合理的跨省市投资、产业转移对接、园区共建、科技成果落地等项目的收益分配体制;研究协同发展产业转移对接企业税收收入分享办法等一系列产业协同的机制体制创新,将风起云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