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财富周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5年9月20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创投圈的“石头汤”
齐 平

除了那些衔着金汤匙出生的,大概没有哪个企业不曾感受过对资本的饥渴。已经享用过几道资本大餐的外卖平台“饿了么”日前又启动了F轮系列融资,领投、跟投都是如雷贯耳的大佬。但是围绕其融资额和融资后估值等引发了一场舌战。有人怀疑它明明只吃了个七成饱,却非吧唧着嘴说“撑死我了”,“饿了么”也赶紧翻开账本自证清白。

在眼下的创投圈,夸大融资额几乎成了公开的秘密。以至于国外媒体人经常虚心求教国内同行,“报道融资额的时候,打个几折才合适呢”?

要回答这个问题殊非易事。按照投资人徐小平所说的这种“行业内新默契”,多数公开的融资额基本上“仅供参考”。比如业界估计,公司在A轮能融到上亿元的国内不过十几家。但今年以来,各类报道中称A轮融资超过1亿元人民币或2000万美元的公司已经超过60家。

实在欲探究竟,可供参考的只有近期十几家IPO公司招股书的数据:某电商龙头一笔9.6亿美元的融资,对外称15亿美元;某生活平台一笔4500万美元的融资,对外称6000万美元;最夸张的某团购网站,把融来的5000万元人民币,说成了2亿美元。

多数情况下,夸大融资额对创业者和投资人来说是“共赢”。短期看,炒作的数字越大,在吸引眼球、聚拢用户方面就越有效,有利于公司的扩张;长期看,前期的高融资额会提升估值,有利于退出时“卖个好价”。而对于一些“烧钱续命”的公司来说,时不时给对手点威慑,就如同大猩猩拍打胸脯,如同像野鸡竖起羽毛,是求生必要的演练项目。

如何无中生有地集聚起各类资源,是各类创业传奇最大的看点。“石头汤”就是个这样的故事。有3名打完仗返家的士兵,一路奔波,又累又饿,但讨不到一口饭吃。来到一个村庄后,士兵们支起一口大锅,扔进去几块石头,倒满水,点起柴火开始烧。他们对越来越多的围观者说:“我们在煮石头汤!”大家都想尝一尝这神奇的汤,人越聚越多。为了让汤的味道更好,村民们有的拿来盐和胡椒,有的拿来土豆、牛肉、西红柿。结果验证了士兵的说法:用石头煮出来的汤确实鲜美无比。

比起创业者融资、IPO等“从0到1”的大事,诸如把计价单位从人民币顺手改为美元、在投资额后面随便加个零等,都不过是“从N到N+1”的小节。只要能喝到最后煮出来的汤,谁还计较锅里原先到底有几块石头?

看起来融资造假这个“善意的谎言”只有获益者没有受害方,“真实融资额”只能变得越来越像恐龙般稀有。

但对资本不择手段的追逐,真的像它表面上看起来的那么无辜、无害吗?我们只能杞人忧天地做一推理。

人为抬高的资金壁垒,在给后续资本进入增添难度的同时,也给创业者增添了外来资本稀释股本的担忧、过度业绩承诺甚至对赌协议绑架经营的隐患。最终,面对经济形势不够明朗的前景,趋于谨慎的投资行为,必然带来融资泡沫的消减,每一家创业公司最终要回答那些投资的终极问题,关于模式、关于盈利、关于估值。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