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北京8月28日讯 记者冯其予报道: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今天在北京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上半年食品安全抽检情况。上半年,国家食药监总局在全国范围内随机抽检24类食品样品33252批次,其中检验不合格样品1236批次,样品合格率为96.3%。
国家食药监总局副局长滕佳材表示,抽检情况表明,当前我国食品安全状况总体保持稳定向好,但仍存在一些突出问题。据介绍,在上半年的抽检中,粮、油、肉、蛋、乳等5类大宗日常消费品中,乳制品抽检1391批次,合格率为99.9%;蛋及蛋制品抽检409批次,合格率99.8%;食用油、油脂及其制品抽检1975批次,合格率98.3%;粮食及粮食制品抽检6680批次,合格率97.8%;肉及肉制品抽检4678批次,合格率96.8%。
其中,社会关注度较高的婴幼儿配方乳粉,上半年抽检样品916批次,检出不符合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存在食品安全风险的样品19批次,占样品总数2.1%;检出不符合产品包装标签明示问题的(非直接的食品安全风险)样品36批次,占样品总数3.9%。国家食药监总局一司巡视员毕玉安表示,婴幼儿配方乳粉抽检不合格主要是中小企业的产品,包括标签不合格和不符合安全标准。抽检不合格产品区域比较集中,其中羊奶粉主要集中在其主要产地陕西。抽检不合格的原因主要是管理制度落实不到位。总的来看,大型企业、市场占有率高的企业在产品质量上合格率很高。
蔬菜及其制品的样品合格率为95.2%,水产及水产制品的样品合格率为92.8%,调味品的样品合格率为97.1%,茶叶及其相关制品的样品合格率为99.0%,酒类的样品合格率为96.2%。
据分析,上半年食品抽检主要存在5方面问题:一是禁限用农兽药残留超标,占不合格样品总数的2.8%,其中有种植养殖环节违法违规使用农药、兽药的因素,也有在流通环节故意使用的情况。二是非法添加非食用物质和超范围、超限量使用食品添加剂,占不合格样品的19.3%。主要是生产经营者对法规标准认知度不高或者存在主观故意,为延长保质期或提升产品品相,违反规定滥用食品添加剂,甚至非法添加非食用物质造成。三是微生物指标不合格,占不合格样品的35.0%。主要是生产环境和卫生条件控制不到位,储运过程和销售终端未能持续保持储运条件,因包装不严、破损造成二次污染等原因造成。四是重金属指标不合格,占不合格样品的12.7%。这与产地环境污染和肥料、饲料等农业投入品受到污染等因素相关,也说明生产加工者原料把关不严。五是品质指标不合格,占不合格样品的31.9%。主要是生产工艺不合理或关键工艺控制不当引起,也不排除存在个别食品生产经营者故意以次充好、偷工减料,甚至违法掺杂使假的情况。
国家食药监总局食品安全监管三司司长王红表示,针对食品安全监督抽检中发现的问题,各级食药监部门一方面督促生产经营者立即封存、下架和召回不合格产品以及涉嫌问题产品;督促企业及时排查风险因素并采取措施防控食品安全风险。另一方面,针对重点食品、重点区域和重点问题,国家食药监总局将部署各地有针对性地开展专项整治行动,注重查处大案要案。同时第一时间对社会公布抽检信息,在总局官网开设专栏,每周公布合格和不合格产品信息,并同时进行风险解读和消费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