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战争期间,日本对重庆进行了长达五年半的轰炸。据不完全统计,5年间,日本对重庆进行轰炸达218次,出动飞机超过9000架次,投弹20000枚以上。
在中国人民纪念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本报记者采访了几位亲身经历重庆大轰炸的老人,听他们讲述那段岁月。
恐慌度日
曾富荣老人今年已是93岁高龄。1937年,15岁的曾富荣从老家四川遂宁来到重庆上清寺,跟着亲戚学习木匠手艺。到了1940年,日机空袭迅速升级,对重庆的轰炸愈来愈猛烈。
“白天,日军的飞机3架为一组,排成‘一字形’开始扔炸弹。晚上,日军的飞机先扔下光明弹,紧接着丢炸弹、燃烧弹,被轰炸之处一会儿便成为一片火海,居民的房屋被烧得干干净净。”曾富荣回忆说。
回想起那些场景,曾富荣仍心有余悸。曾富荣说,那段岁月里,他一听见警报声,就会立刻跑进重庆牛角沱面粉厂附近的九涵洞躲避。即便是在夜里睡觉,他也穿戴整齐随时准备避难,不敢睡得太沉。“大家都非常害怕防空洞被日军炸塌。那样人们就会被封闭在洞内,无路可逃,最后窒息而死。”
“每天都要躲避日军的空袭。”90岁的陈孟诗老人现在住在重庆渝中区枣子岚亚正街,恐慌、燃烧和死亡是他对重庆大轰炸的所有记忆。他告诉记者,现在渝中区的解放东路、新华路、七星岗等繁华地段当时都被轰炸过,随处可见漫天的火焰,市民一听到警报声就往防空洞跑。恐慌之心,已是日常。
永别亲人
81岁的粟远奎从小在重庆渝中区生活,重庆大轰炸期间,他们一家人住在鼎新街1号,距现在较场口“重庆大轰炸惨案遗址”只有60多米。
“1940年,家里的房子被炸成废墟;1941年,我又失去两个姐姐。”粟远奎回忆起1941年的6月5日这天,语速变慢了。
“那天傍晚,我们一家正吃着晚饭,警报拉响后,连碗都来不及收拾,就带上早已经打包好的贵重物品就往防空洞跑。”粟远奎说,防空洞内斑驳不堪,地上全是凹凸不平的石头。越来越多的避难者涌入了防空洞,粟远奎一家被挤向了防空洞深处。很多市民都带着蜡烛、煤油灯,这让粟远奎的父亲意识到了危险,提醒家人,“里面空气不好,我们要往外走”。粟远奎一家便又开始往外挤,而外面的人却在往洞内挤。最后因为人多嘈杂,全家人都被挤散了。“我被挤到防空洞的拐弯处动弹不得,站在大人腿与腿之间的空隙处。后来疲惫不堪,我就慢慢睡着了。”粟远奎说。
第二天,有人把粟远奎叫醒,惊醒后的他才发现旁边横七竖八地“睡”了许多人,而那些都是因为空气不流通而窒息死亡的人。粟远奎从洞里爬出来回到家,母亲看到他喜极而泣,但是他的两个姐姐却永远地离开了。
难忘伤疤
大轰炸中,粟远奎家中楼房被毁。他的父亲用破烂的木板搭了个遮风避雨的“家”,而后又找亲戚朋友借钱买了间由楠竹捆绑的房子居住。“没有经济来源,父亲便留在城里打工,母亲带着我们在农村租地种田维持生活。”粟远奎说,这样的生活一直持续至1945年抗战胜利,大家随着母亲从农村搬回到了现在的渝中区较场口,生活才开始慢慢步入正轨。
现在,粟远奎经常会向后辈谈起重庆大轰炸的历史。“我是大轰炸的受难者,也是幸存者。”他说,每一位亲历者都应该证实这段历史,铭记这段历史。
在陈孟诗老人的额头上,至今还留有一块当年躲避轰炸时留下的伤疤。陈孟诗说,这个伤口时时提醒他,这段历史不能忘记,也无法忘记。“我常给孩子们讲起大轰炸的惨况,让他们知道父亲所经历的苦难,了解那段历史。”陈孟诗说,日军对重庆进行的无差别轰炸,给重庆百姓带来了莫大的伤害。这段历史是每一位重庆人心中的痛,这种痛警示着大家要倍加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加倍努力工作,让祖国变得更加强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