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9版:时评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5年8月26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为“不为获奖做课题”点赞
钱夙伟

近日,清华大学举行了施一公研究团队“剪接体的三维结构、RNA(核糖核酸)剪接的分子基础”成果发布会。有学者认为,这一科研成果应被诺贝尔奖委员会认真考虑。对此,施一公回应,“从来没去想什么时候会得诺贝尔奖”。

多年来,国人一直有诺贝尔奖情结,这种心情可以理解,毕竟诺贝尔奖是科学界的世界级奖项。不过,做科研不单纯是为了获奖。正如施一公所说,“应该关注什么难题没有解决、什么是更重要的课题,而不去想什么奖,历史自然会做出解答”。诺奖得主有一个显著的共性,那就是他们都是执著于科学探索、并潜心献身于造福人类伟大事业中的人。比如,2005年物理学奖的3位得主,昔日都是少年天才,待得奖时,最年长的一位已是80高龄。他们毕一生之功的基础物理学研究,为很多高新技术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近年来,我国研发人员发表的论文数量,已高居世界第一,但相关论文的平均引用率却排在世界100位之后,亟须引起全社会的重视。在某种程度上,施一公的“不为获奖做课题”,既是针对上述现状的有感而发,也是科学研究回归本义的身体力行。

心态浮躁、急功近利的“科学研究”,或许能在一段时间内营造舆论,但终究是个泡沫。只有彻底摒弃科研中的功利目的,将为人类造福、为国家强大作为出发点,科研工作才能有使命感,科研工作者才富有献身精神,科研成果才可能尽快跻身世界一流水平。因此,施一公“不为获奖做课题”的言行,值得人们点赞。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