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蜿蜒盘旋的214国道上行驶了近一个半小时,记者来到了昌都市昌都镇安康家园小区居民然嘎的家中。客厅里,藏毯、白木柜等典型藏式家具一应俱全。一进门,然嘎31岁的儿媳妇仁增拉措热情地跟我们打招呼,忙着倒上酥油茶。浓郁的茶香弥漫开来,让客人感受到了藏族同胞的热情。
然嘎告诉《经济日报》记者,“我们家原来住一座土木结构的平房,在卡若区的一个坝上,道路崎岖狭窄,冬天还有发生雪灾的危险。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还发生过几起火灾。去年底,我们花了30万元买了这套新房,135平方米,三室一厅,小区配套设施齐全,想买啥楼下都有。党的民族政策好,让我们藏民富裕了,结束了我们家世世代代住在坝区的历史。”笑容在然嘎的脸上绽放。
“旧城改造是昌都市政府和群众的一次从理念到实践的巨大创新和突破。”谈到旧城改造,昌都市住建局党组书记美朗松布有一肚子话要说,“昌都市地形复杂,悬崖峭壁多,全市三分之二以上地形为山地,地震、滑坡、泥石流灾害多发,但不少群众世代生活在山脚下的旧城区,布局乱,安全系数低,给排水、照明等措施也没有。即便这样,部分老居民也不愿搬走,旧城改造工作涉及1300多拆迁户,需整理土地25万平方公里,难度不小。”
面对复杂的局面,昌都市党委和政府积极开动脑筋,探索出一条成功之路。从2012年4月开始,昌都市投资68.7亿元全面启动了旧城改造工程。“市旧城改造办公室组织30多个调研组深入涉迁群众家中调查摸底,广泛征求住户代表、政协委员等社会各界的意见后,结合昌都实际制定出《房屋征收补偿安置办法》,用藏汉双语向群众公示并根据意见7易其稿,采取房屋置换、货币补偿等方式让住户自主选择。投入20亿元对房屋通讯、给排水等基础设施进行修缮,这些措施得到了涉迁户的信任和支持。”昌都市副市长马凌田说。
资金是旧城改造的难题。为此,昌都市积极创新融资模式,从2006年设立昌都地区投资公司,采取土地储备贷款等方式筹集资金,不断招商引资。截至目前,国家和援藏基金达15.3亿元,市投资公司融资近30亿元,资金得到了保障。
面对群众对拆迁、补偿、安置各环节钱款需公开透明的要求,市旧城改造办公室让涉迁居民代表全程参与,对工程质量、分配安置、征地补偿进行监督、询问,妥善处置了32起因租赁、产权等原因导致的纠纷,获得了拆迁户的认可。目前,1300多拆迁户目标全部完成。说起这3年的拆迁故事,马凌田感慨良多。
昌都市把旧城改造与当地产业发展紧密结合起来,昌都市委在旧城改造中提出“东延、西进、北扩、南跨”的发展方针,形成“一心三翼多片区”的城市空间结构,把旧城改造与产业园建设、商贸物流结合发展,融入了康巴民俗风情、茶马文化韵律,昌都市康巴新城建设项目、昌都茶马城被中国民族建筑研究会评为“中国民族优秀建筑名街”。
在昌都市解放广场,记者结识了正在跳锅庄舞的79岁拆迁户扎西顿珠老人。扎西顿珠高兴地说,“我是通过以房换房方式住进新房的,只花了很少的钱。我现在每天坚持去吉祥明珠公园爬山锻炼,昌都城区的新楼越来越多,我的很多老邻居都搬过来了,好玩的地方特别多,像大都市一样。”
夜晚,行走在昌都的大道上,一座座彩虹般的桥梁飞架三江,一栋栋高楼如珍珠般镶嵌在昌都新城中。“目前,昌都旧城改造已完成工程总量90%以上,到2020年,昌都新规划建设的城区面积将达29.6平方公里,主城区规划面积将达12.6平方公里,努力将昌都打造成工业发达、环境优美、文明有序的藏东明珠新城,让昌都儿女共享大开发、大建设、大发展带来的丰硕成果。”马凌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