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广东的一家家具定制公司尚品宅配发布招股说明书。这家企业2014年营业收入超过20亿元,毛利率近50%,近几年发展增速达到30%以上,远高于行业10%左右的增速。
在不少传统制造企业艰难度日的时候,这家企业为什么活得如此滋润?其奥秘之一是定制,用云技术和大数据为客户量身打造个性化方案,二是把个性化订单拆分成零部件,按批次组织生产,实现了个性化和大规模生产的协调。
在相当传统的服装业,近几年也有几家企业凭借“快时尚”引起广泛关注。比如西班牙品牌ZARA,售价低廉,对时尚反应迅速,在全球不少城市的专卖店都经常出现排队购买。有个数据很能说明他们的“快”,中国服装业从设计到把成衣摆上柜台大致需6至9个月,国际名牌是4个月,而ZARA平均只要12天。在日本,快速发展的优衣库把其创始人柳井正再次送上日本首富的位置。优衣库的服装售价也不高,但企业对质量把控相当严格,服装业平均次品率为2%-3%,但优衣库的次品率却已经降至0.3%。
这些勇于创新的企业给了我们一个启示:在与人们衣食住行密切相关的领域,没有夕阳的行业,只有夕阳的企业。重要的是,要以创新的精神,不断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我国是制造业大国,过去不少传统制造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的秘籍是量大价低,凭借人工、土地、税收等方面的低成本薄利多销,以规模取胜。但时至今日,随着成本提高、产能过剩、竞争加剧,这一招已经不好使了。
根据“微笑曲线”理论,处于中间的制造环节附加值最低,产业未来应朝曲线的两端发展,即发展研发和营销。在不少传统制造企业经营困难的时候,不少企业正是借助互联网平台在研发和营销环节有所创新得以获得超常规的发展。以营销为例,互联网平台可以把个性化的私人定制集合成一定规模,企业由此可以实现低成本的个性化定制。
还有一些企业则专注于产品本身,致力于把产品做好做精,在这方面,日本的企业很值得借鉴,日本的电饭煲、保温杯、马桶盖等产品一直保持世界一流的水准,成为很多人出差旅游到日本热衷购买的商品。在这方面,国内也有一个绝佳的例子:大连大杨创世股份有限公司,这家原脱胎于乡镇企业的企业生产的西服被很多国际知名人士追捧。巴菲特甚至专门为这家企业拍了一个视频,说他现在有9套创世的西装,已经扔掉了以前所有的西装,并介绍说比尔·盖茨和他的合伙人查理·芒格也都穿创世西装。这家企业成功的奥秘,也正是私人定制加上对质量极致化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