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日子没回老家天津,最近回去,总觉得这座城市有哪里变得不一样。细细琢磨后发现,原来可以买份报刊读上半天的报刊亭悄然变成了早点摊,浓浓的纸墨香也被满鼻的煎饼香代替。或许,这正是报刊业不断萎缩的印证。或许,这与数字出版连续保持高速增长不无关系。
不管你是否愿意,数字出版在全球范围内取得实质性突破的事实就这样发生了。在这个过程中,对技术更加深刻的理解使内容得到了更丰富的呈现,读者的阅读感受也更加立体。这也是为什么很多有技术背景的公司,如中国的百度、新浪,美国的谷歌、亚马逊,能够在数字出版领域占得先机的要因之一。
即使代表了出版的发展方向,即使有了方便阅读的创新,对于我国的数字出版,我们也必须客观理性地看待,绝不能“捧杀”。
从产业结构上看,我国数字出版产业泛娱乐化倾向明显,产业链条结构不合理,各环节发展不平衡,重平台、重技术、轻内容的现象依然存在。此外,内部从业人员对数字出版缺乏足够认识,没有形成完整、统一的数字化流程。产业标准不统一,一个地区一个标准,一个单位一个制式,谈不上互联互通。上述种种,禁锢着数字出版产业的发展。
我们当前要思考的,是如何冲破禁锢、在有了数量之后让质量快速跟上。
首先,加快融合发展,推行“内容为王”,进一步做大做强。融合发展并不是个新话题,只是在当前的大背景下,亟需打破路径依赖和思维定式,挖掘新动力。具体来说,就是摒弃“传统出版向数字出版靠拢就是融合”的观念,转向传统出版和数字出版的并行并重、此长彼长。尤其是要想实现数字出版下的“内容为王”,现阶段更需将传统出版的专业采编优势、内容资源优势延伸到数字出版,依托先进技术和渠道,借力推动出版业融合发展,建立健全一个内容多种创意、一个创意多次开发、一次开发多种产品、一种产品多个形态、一次销售多条渠道、一次产出多次增值的生产经营运行方式。
其次,要做大做强,才能加快走出去的步伐,在世界舞台彰显中国魅力。如今,随着我国在世界经济体系中分量的提升,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对中文电子书的需求日益旺盛,他们希望借此了解中国的经济脉动和文化传承。这为我国数字出版走出去搭建起了平台。但是,我们的出版业如果要走出去,不能仅仅依靠中国传统文化如京剧、国画等,必须分析进入国外市场之后的优势,明确自身定位,找准差距,塑造符合自身特色的品牌。
第三,要加快走出去的步伐,更要解决好版权问题,这是数字出版走向成熟的关键。出版数字化以后,阅读方便了,盗版也变得容易了。缺乏版权保护的数字出版,如同建在沙滩上的高楼,一时的炫目换不来长久的稳固。尤其是到国际市场上参与竞争,更需要依靠版权保护发挥作用。为此,应该尽快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成立专门机构,对数字版权产业链进行整合和管理,使数字版权从“事后纠纷处理”转向“事前利益分配”。同时,积极探索建立适合互联网特征的开放共享的授权机制,加强版权国际对话与合作,用创新思维解决数字网络环境下的版权保护问题。
数字出版产业只有正视火热背后的隐忧,对症下药,才不会在下一个类似“报刊亭变成早点摊”的事件面前唏嘘感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