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新消费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5年7月30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且游且慎重
牛 瑾

在搜索引擎中输入“海外游学”4个字,立刻就会跳出上万条推介信息,开展游学活动的机构也是五花八门,既有留学服务机构,也有旅行社、培训机构,还有文化交流公司以及公办学校、民办学校。游学服务机构追求的是利润,家长又将海外游学看作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重要一步,双方一拍即合,游学市场自然火爆。

只是,市场混乱和游学市场的火爆并存。一些线路包装精美、宣传花哨,多是走马观花的行程和蜻蜓点水式的体验。不少游学机构没有和国外大学达成合作协议,且国外大学多数又是免费参观,机构也乐意将学生们带到那里转一圈。这样既节省成本,又取得家长信任。一些游学团在结束后颁发的“结业证书”,也成了一纸“到此一游”的证明。

一些机构只是租了学校的场地,雇佣几个外国人来讲课,授课内容也是敷衍了事。寄宿家庭不具备接待条件,很多都是机构花钱临时招来的。寄宿家庭没有与学生相处经验,双方又往往由于语言不通、生活习惯问题而发生纠纷。

一些游学团打着“提高英语口语”“体验当地文化”“为留学保驾护航”等旗号,却在行程中悄悄加了不少购物环节。游学团变成旅游购物团,背离初衷。

说到底,我国的海外游学市场仍处于起步阶段,尚未建立起完整行业体系,其中确实存在投机取巧的游学机构。相关管理部门、学生家长、开展游学活动的机构需要共同呵护与培育。

对管理部门来说,关键是要加强监管。去年7月14日,教育部制定了《中小学学生赴境外研学旅行活动指南(试行)》,要求境外研学旅行的教育教学内容和学习时长所占比例一般不少于在境外全部行程计划的一半。开展游学活动的不止有学校,更多的是社会机构,由其主办的游学活动属于市场行为,教育部门的指令起到的作用十分有限。即便是由教育部门、公安部门主管的留学中介,又因为没有经营旅游的资质而使其主办的游学活动处于无人规范的“灰色地带”。可以说,加强对游学市场的监管需要多部门齐发力,针对存在的问题明确各方权责;更需要适时出台行业标准和法规条例,让游学活动真正实现与需求方的有效对接。

对家长来说,让自己孩子参加游学要慎重。海外游学最大的收获应该是增加阅历、体验异国文化,对于有留学打算的学生来说,无非又多了一重提前适应当地环境的意义。至于开展海外游学机构一再强调的“培养综合能力”,或许只是宣传噱头。家长们切莫轻信海外游学的夸大作用,将其当成“提高班”或“镀金之旅”,而是根据孩子的学习成绩、个人兴趣、人际交往能力、家庭经济情况等慎重决定游学与否,切勿盲目跟风。若确有需要,则必须慎重选择游学目的地,注意主办方的实力和背景、游学团的形式和内容、师资力量和硬件设施以及安全机制等。

对开展游学活动的机构来说,更要加强自律。如今,无论是国外学校,还是用人单位,都看重国际化背景,海外游学则是最直接的方式。正因如此,这个市场才会越来越热。想从中掘金的机构必须有长远眼光,加强行业自律,提供货真价实的产品,与海外游学市场一起走向成熟。可喜的是,如今的游学市场已经开始深度细分,从过去的批量生产转向更有针对性地提供个性化定制方案。无疑,这是一个好的趋势,有利于游学市场的进一步发展和规范。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