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版:要闻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4下一版 2015年7月27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道格陶的“五重身份”
本报记者 陈 力

入夏时节,一批富有灵性的红顶鹤带着百鸟,再一次飞临库布其,齐聚在七星湖畔。

再次看到这一景象,杭锦旗独贵塔拉镇牧民道格陶十分感慨。就在10年前,他还和其他35户牧民一样星散在库布其沙漠腹地。那时候,不要说红顶鹤,人在这里的生活都不方便。只要一夜风沙,老土屋就会埋掉半截,挖沙救家成了他们的集体回忆。

库布其沙漠是距首都北京最近的沙漠,直接关系到京津冀和华北等地区的生态安全。上世纪五十年代,我国就开始有组织地开展防风固沙林建设。1978年起,开始实施“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和全国防沙治沙工程,建立了全国荒漠化监测体系,开启了国家工程治理的新纪元。

本世纪初,我国又开展了京津风沙源治理、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等六大林业重点工程,建立了生态公益林补偿机制,实施了草原生态奖补政策,使荒漠化防治步入了快速推进的发展轨道。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库布其沙漠的治理理念也发生了重大改变,由政府投资为主向全社会多元化投资为主转变,由小面积零星治理向大面积规模化治理转变,由单纯生态治理向“三效”并重转变。

在这个转变过程中,亿利资源这个从沙漠中走出去的企业又回到库布其,带领乡亲们向沙漠进军,成为沙漠治理机制改革创新实践的一个缩影。

在实践中,亿利资源创造了沙漠生态治理“库布其模式”。历经27年的防沙、治沙、用沙,亿利资源不断推动科技创新,培育驯化了1000多种耐寒旱、耐盐碱的植物种子,把库布其建成了中国西北最大的沙生灌木及珍稀濒危植物资源库,并自主创新了100多种生物固沙方法,治沙技术位居全球领先地位。

在生态修复的基础上,亿利资源开发生态光能,发展生态工业,培育健康产业,倡导生态休闲。先后建设了年产260万吨的碳基复混肥及土壤改良剂、固沙剂、保水剂项目,实施了“治沙+发电+种植+养殖+扶贫”的“沙漠光能”工程,建成200多万亩甘草和30多万亩苁蓉中药材基地,还打造了多个旅游项目。

为了让项目能够落地生根,亿利资源不断推动合作机制创新,使生态、经济、民生实现平衡驱动可持续发展,建立了“公司+基地+农户”的沙产业发展机制,形成了政府政策性支持、企业产业化拉动、农牧民市场化参与的共赢机制。库布其沙漠生态治理区也被联合国确定为“全球沙漠生态经济示范区”。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组织秘书长莫妮卡·巴布感叹地说,中国库布其的奇迹,在世界任何一个地方都找不到!

库布其沙漠新造6000多平方公里绿洲之后,亿利资源的绿色种子在更多地方生根发芽了。随着环境的不断好转,饱受风沙危害的“三北”地区粮食亩产提高了200多公斤,沙产业成为沙区群众增收的重点产业。塔里木河、黑河下游的胡杨林重焕生机,素有“戈壁里的蓝眼睛”之称的居延海也恢复了碧波荡漾。

库布其变美了,道格陶也不再单纯是一位牧民了,而是拥有了“五重身份”:他把沙地使用权入股,成了企业的股东;投入劳力参与沙漠治理,成了生态工人;在企业赠建的大棚里种菜,成了菜农;在企业赠建的棚圈中养牛,成了奶农;偶尔到沙漠旅游景区牵驼拉马,还成了导游。横跨一、二、三产业,一度为生计发愁的道格陶变成了“有福之人”:他的三口之家,现在年纯收入达到20万元。他所在的牧民新村也成了内蒙古新的“生态名片”。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