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版:中国故事 上一版3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2015年7月27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只为长剑啸九天
——记第二炮兵某洲际战略导弹旅的官兵们



图① 大国长剑铸就共和国和平盾牌。 宋 波摄
图② 一代代年轻的火箭兵士官,用青春和热血绘就着他们的强军梦。 陈双维摄
图③ 最后冲刺,不让一人掉队。 陈双维摄

本报记者 姜天骄

56年前,党中央、中央军委毅然决然组建了中国地地导弹第一营。

如今,这支英雄的“种子”部队已成长为洲际战略导弹劲旅,成为捍卫国家利益、维护世界和平的利剑和盾牌。旅政委文青告诉记者,第一代砺剑人“活着拼命干,死了也划算”的奉献精神和使命意识至今激励着一代代官兵。他们始终不忘历史责任,时刻保持箭在弦上、引而待发的战备状态,铸就了忠诚可靠的剑之魂。

薪火相传

随着一声声庄严、坚定的口令从各个号位传来,一种蓄势待发的激情油然而生。操作平台上,错综复杂的指示灯闪烁又熄灭,全体号手屏气凝神等待着最后的时刻。虽然这一幕并非出现在真正的战场上,但是官兵们气势如虹的呐喊、大屏幕上昂首向天的利剑足以令人敬畏。

战略导弹,因其在维护国家安全中发挥的重要作用,通常被称之为“国之重器”、“大国长剑”。长剑,成了官兵对导弹的亲切称谓。

“每天进入阵地,我下达的第一个口令就是‘号手就位’。只要听到这个口令,战友们就会热血沸腾,迅即进入战斗状态。号手,是对导弹部队战斗员的特有称谓。简简单单两个字,承载着托举中华长剑的特殊使命;普普通通一个口令,把我们与国家和民族的安危紧紧相连。”走下操作台,营长周涛告诉记者。

旅机关大院里有一座石碑,“东风第一枝”五个大字寄托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对这支部队的关爱和期望。部队组建之始正值国家3年自然灾害,导弹先驱们抱着为党争光、为民族争气的那股劲,风餐露宿、战天斗地、白手起家。没有教材自己编,没有教具自己造,用白铁皮敲成训练模型,用纸盒子画成发射台,用萝卜刻成元器件,用麻绳当作电缆线,在近似原始的状态下,硬是靠信念、智慧和青春热血驱动着导弹事业的发展。

导弹先驱的事迹至今激励着后人。近年来,部队官兵围绕“执掌战略武器需不需要血性”、“一不怕苦、二不怕死有没有过时”等话题展开“新一代革命军人样子”大讨论。旅政治部主任曹建中说,党的创新理论像磁场一样吸引着官兵,全旅上下学党史、读著作、讲故事,让理想信念根植于部队实践。新一代革命军人必须能打仗、打胜仗的共识深深植入官兵的头脑。

演兵场上,“环境越苦越奉献、任务越重越争担、技术越高越精练、对手越强越亮剑、荣誉越多越创先”的“五越精神”传承拓展。近年来,部队快速反应能力不断提升,作战准备时间缩短了五分之四,大国长剑出手更加迅捷。极限生存防护训练,战士们在地下一待就是数十天,特情处置接连不断,有时20多个小时连轴转,官兵的生理心理经受了极限挑战。最后,每个营都实现了能够独立发射,随机抽点,拉出哪一个都能打得准。

那是一次极具挑战的任务。远距离跨区发射、随机抽点发射单元……作为洲际导弹来说,一次发射挑战多个“首次”,在世界上也是新课题。就在发射的关键时刻,天公再出难题,狂风骤起,大雨滂沱。“能按时发射吗?”千里之外,上级首长颇为担心。“没问题,我们有信心,有底数!”现场指挥员的回答斩钉截铁。导弹一发冲天,精确摧毁目标,不仅成功突破多个训练“禁区”,还一次刷新五项纪录。

今年3月初,该旅阵管营执行导弹转运任务。虽然月明星稀,可空中无数双“天眼”不停搜寻长剑踪影,操作时间精确到了分秒。突然,操作吊车的号手李江伟报告:不好,钢缆绞死了!倒计时牌上,还有不到6分钟时间,如果故障排除不了,导弹就会暴露于敌。情急之下,营长周涛“嗖嗖嗖”地爬上十几米高的吊臂上,徒手拽起钢缆用力往回拉。钢缆上尖锐的断刺,扎进他的双手,鲜血直流,他咬着牙一点一点地往回收,20米、10米、5米……5分钟、3分钟、1分钟……故障排除。他们又一次用实际行动兑现了能打仗、打胜仗的铮铮誓言。

部队组建以来,这支部队精准发射多型战略导弹,大国长剑数十次刺破蓝天刻下辉煌弹道。48次参加重大活动,每次行动都事关国际形势、国家战略,为中华民族争气扬威。

深山砺剑

记者一行的汽车在山路上颠簸,树木越来越密,人烟越来越少。旅政委文青说,导弹兵常年驻守深山,练兵备战少有操场上的摸爬滚打,而是地下岩层里的暗中较量。

走进坑道,就像穿梭于一座地下长城,一排排操作间构成了现代化的指挥中枢,一条条管道犹如导弹武器的神经血脉。“洲际导弹系统庞大、结构复杂,涉及10多个学科、30多个专业、3000多条核心原理,一枚导弹就是一所综合大学,‘跑三路’是士兵进入这所‘大学’的必修课。”营长周涛说。

“跑三路”是指默背导弹电路、气路、液路图及原理,跑通一张中等难度的图纸,相当于熟记一座省会城市的大街小巷和行车路线。要成为导弹号手,必须默背几十张甚至上百张图纸。

瞄准号手文熙俊,岗位涉及天文、光学、电子等多个学科。为学好导弹专业,他把10多本四五百页的专业教材连抄4遍,累计600多万字,苦学精练最终成为一名熟悉3个专业、胜任10多个岗位的专业组长,他参与编写的教材在部队推广。

三级军士长康平曾2次亲手按下点火按钮,打出不同型号洲际导弹的最佳精度,在中国战略导弹部队首屈一指。

仗怎么打,剑就怎么练。为了打赢未来战争,该旅在“地下长城”里展开了一场“寂寞的长跑”。为了让尖子人才多起来、硬起来,他们从2006年起每年组织“十大创新成果”评比,广泛开展“问不倒”、“一口清”、“一摸准”群众性练兵活动,推动了人才队伍快速成长;制定人才培养三年规划,构建“总体型人才领头、权威型人才保底、通用型人才应急”的实战化技术人才保障体系,一举破解洲际导弹部队缺少“大家、高手、权威”的现实问题。

为实现所有发射营独立发射能实战,随机抽点拉出哪一个都能打,他们突出抓导弹专业技术人才培养,运用集中研讨、帮带育才、周考月查、上装操作等方式,每年组织两次专业技术大会考,人人登台、个个过关,培养了一批技术明白人和训练领路人。

他们常态化开展“考比拉”活动,按战时要求编组指挥班子、配置火力单元,探索训练纲目化、指挥信息化、阵地实战化、保障模块化的路子,所有作战单元具备“接令就能打”的过硬本领。

在不打招呼随机拉动、不设预案临机导调、不编脚本发射的演练中,部队常年保持“箭在弦上、引而待发”的高度戒备状态,官兵作出庄严承诺:剑随令出,随即能战,战之必胜!

一默如雷

“周边山连山、头顶一线天”,这是阵地生活的真实写照。冬季,十天半月难见太阳踪影;夏季,每天也只有2个多小时能见到阳光。战士梁显刚清晰地记得,第一缕阳光会照在饭堂墙壁的第9块瓷砖上,最后一缕会从窗户下沿慢慢隐去。

在值班机房里,墙上悬挂的纸太阳引起了记者的兴趣。一问才知道,这里面有一个故事。一天,阵地值班的新兵小张偷偷地抹眼泪,班长看见后问他怎么回事?小张说,“我已经半个月没见到太阳了,心里憋得慌。”班长半天没说话,过了一会,找来纸和笔,比照着阵地外的营区场景,画了一幅大山背后冉冉升起的太阳。

从此,每天早上太阳升起的时候,部队都会组织官兵进行升太阳仪式,把那一轮纸太阳高高地挂在洞库的墙上,到了傍晚,再把它摘下来。一位战士说:“太阳每天在我们心中升起。没有阳光的生活,会流失身体的钙,但不会减少我们精神上的钙。”

受命之日忘其家,临阵之时忘其亲,击鼓之时忘其身。这句写给军人的千古绝唱,至今还在部队中演绎。

2013年底,副旅长李红武和邵国宸同时接到转业通知,而他们此时一个在千里之外的演兵场“仗剑出征”,一个在大山深处坑道里“枕戈备战”,没有商量、没有约定,他们同时选择了留下,推迟40多天离队,直到任务圆满完成。

四级军士长乔金凤,家属来队正巧赶上部队演练,只匆匆见了一面便“消失”了。他对默默流泪的妻子说:“啥叫对党绝对忠诚,就是不讲价钱、不打折扣、不搞变通,关键时候靠得住!”

洲际导弹发射全球关注、高度敏感。对导弹官兵来说,能够参加一次发射,是一辈子的荣光。那年夏天,五营、六营携带一枚战斗弹,千里机动开赴西北戈壁。这是洲际导弹发射营首次独立发射,一切都在实战背景下进行。可是,待发长剑只有1枚,而等待发射的营却有2个。这意味着,必须有1个营成为备份。

战士们在野外超负荷苦练100多天,就等着抽点那一刻。结果出来后,五营官兵欢呼雀跃,六营的官兵却像打了“败仗”,先是沉默无声,紧接着一片抽泣。一班班长刘小波忍不住放声大哭。他说:“当兵12年,等了12年,年底要是退伍了,一辈子也没有机会发射了。”

“这就是战略导弹部队,从未在烽火战场上崭露锋芒,慑战止战的追求却一刻都不曾放松。我们既要一剑冲天的壮美,也要一默如雷的等待!”政委文青说。

战略导弹部队天生与大山结缘,守在岩层深处,地处信息孤岛。以往,阵通二连全连仅有一部电话,每逢节假日,四五十号人在电话机旁排起长队。一名新毕业排长刚到那里,为与女朋友说上几句悄悄话,一口气冲到山顶,把手机挂在树枝上,试图寻找微弱的漂移信号,最终失望而归。

排长吴江伟,是清华大学博士生,本可以留在首都北京工作,却义无反顾地走进了深山连队,潜心钻研专业技能。不到两个月就精通了全排7个专业,半年就熟练掌握了全连所有专业。战士们叫他吴博士,他却笑着说:“这里没有什么硕士博士,只有守护大国长剑的卫士和战士。”

旅里有个刚退休的老兵赵平普,那一年,他和妻子王松华走进山沟,组成“夫妻哨所”,负责巡查维护通往导弹阵地的通信线路,一守就是25年。一辆破旧的自行车,是他们唯一的交通工具;几十公里的巡山线路,是他们全部的生活轨迹。22年前的那个冬夜,怀孕8个月的妻子在陪同丈夫巡线的路上不慎滑倒,老赵火急火燎跑下山,借来一辆三轮车,冒着大雪赶了5个小时山路,奔到了县医院。妻子的命保住了,孩子却不幸夭折,松华从此也丧失了做母亲的能力。夫妻俩并没有被生活的不幸击倒,反而把哨所当成家,年年被评为“红旗哨所”。工作之余,夫妻俩还帮村民建学校、修山路、照顾困难户,老赵还被评为“全国拥政爱民模范”,荣立一等功。前年,旅里专门为他举行了退休仪式,以表达对一个守山老兵的敬意。领导问他还有什么要求,他说,我想再看一眼哨所。望着哨所的方向,他哽咽了,“如果部队需要,我愿意再守30年。”

一代代“导弹守巢人”用坚守诠释着追梦圆梦的责任和担当。从这里,走出了“忠诚履行使命的模范指挥员”杨业功等33位共和国将军,走出了10名导弹基地司令、16名导弹旅长,他们像种子一样撒向祖国大地,成为中国战略导弹部队发展建设的铺路石。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