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版:绿周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5年7月21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吃货”勿忘生态保护
杜 铭

最近,一种俗称“知了猴”的街头美食异常火爆,成为“吃货”们的新宠。由于价格一路飙升,有些地方甚至全村老少一起出动,到树林里大肆捕捉,以满足好奇食客的口腹之欲。

“知了猴”实际上是蝉的老熟若虫。这些小东西生长发育相当缓慢,通常要在地下洞穴中蛰伏3年以上,才能羽化成为成年蝉。由于过度抓捕,某些地区的夏季甚至难以听到响亮的蝉鸣声。作为食物链的重要一环,蝉的减少也威胁捕食性昆虫、鸟类的生存,进而影响生态平衡。

国人好吃有悠久的传统,然而,“吃货”的这张嘴也惹下了不少祸。正因为个别人在吃方面挖空心思、穷奢极欲,给养育我们的大自然带来了毁灭性的破坏,诸如江豚、穿山甲等珍稀保护动物被吃得濒临灭绝,滥挖虫草让原本脆弱的高原草甸变得满目疮痍。贪吃甚至会酿成生态危机之恶果,反馈到人类自身。

其实,从科学角度而言,很多稀奇古怪的“食材”虽有一定营养价值,但并不是无可取代、非吃不可,也没有传说中种种神奇的功效。之所以受到追捧,无非是物以稀为贵,符合了人们猎奇、赶时髦的心理而已。“吃货”们大可不必把它当成山珍海味,盲目跟风。

另一方面,须知“病从口入”。从食品安全角度而言,有些“野味”身上可能携带着某种来源不明的病原体,会对人体造成损害。比如SARS病毒就潜伏在果子狸身上,而昆虫的异体蛋白也可能会让部分过敏体质的人中毒昏迷。

经过千百万年的进化,人类的祖先为后代子孙制定出了现在的“食谱”,作为食物来源,完全可以满足我们的营养需要,不必再从鸟儿、昆虫口中夺食。中华传统文化也非常注重饮食健康,孔子在《论语》里就一连说了十几个“不食”。可见吃也是一件很讲究的事,吃亦有道。

做个快乐的“吃货”、享受美食,自然不亦快哉,可也别忘了什么该吃、什么不该吃,有所节制。想一想被割去鳍的鲨鱼只能沉入海底痛苦地死去,就应该坚决抵制食用鱼翅;想一想人类若有一天可能再也无法体会到“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的美妙意境,我们是不是也该说不呢?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