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周末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5年7月19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无标题

上一周,北京人艺的“大青衣”朱琳老师驾鹤西归,告别了她恋恋不舍的舞台,令人不胜唏嘘。

作为北京人艺的拥趸,我看过不少人艺的戏。在人艺剧场的休息厅和走廊中,《虎符》、《蔡文姬》、《雷雨》以及《贵妇还乡》、《推销员之死》等剧目的剧照琳琅满目,朱琳老师扮演的角色于其中熠熠生辉。可惜的是,余生也晚,喜欢话剧是80年代后的事情,朱琳的许多代表作没有亲眼目睹。唯一看过的,是她和于是之于先生合作的《洋麻将》。朱琳当时已年过花甲,但两位老前辈凭借深厚的艺术功力,将芳西雅和魏勒那两个孤寂无助、晚景凄凉的外国老太太老头演得惟妙惟肖。这部曾获过普利策奖的“最话剧的话剧”,剧中从头到尾大段大段的台词尤其考验演员的水平,但朱琳、于是之演起来得心应手,言来语去,激情四射,争奇斗艳而又配合默契,让人大呼过瘾。只是,随着于先生、朱老师先后逝去,二人的经典之作已成绝响。

北京人艺一向被观众称赞为“京味儿十足”,“郭、老、曹”们创作的《蔡文姬》、《茶馆》、《雷雨》等优秀经典作品,在“传承和弘扬中华美学精神”方面居功至伟。今天,我们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必然要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时代不同了,当下观众的审美角度、审美趣味发生了极大变化。前不久人艺演出《雷雨》时,有观众“笑场”,让很多老先生很不高兴,认为现在的年轻人艺术修养太差。其实,我们实在不必因为一些传统经典遇到“讪笑”而焦虑,需要做的是勇于迎接挑战,认清时代的变化,了解市场需求;需要一批德艺双馨的艺术家“成为时代风气的先觉者、先行者、先倡者,通过更多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文艺作品,书写和记录人民的伟大实践、时代的进步要求,彰显信仰之美、崇高之美”。

中国艺术的繁荣,离不开中外文化艺术的借鉴、交流,中西合璧、融会贯通,或许是一个开拓创新的方向。比如,人艺的《茶馆》多次出国演出,享誉世界。中国的昆曲,让无数外国戏剧爱好者如醉如痴。福建的“南音”和陕西的“秦腔”,在世界不同国家中竟然都能找到知音。反过来也可以看到,同样是人艺,朱琳、于是之奉献的《洋麻将》以及《哗变》、《推销员之死》等,剧本来自大洋彼岸,故事是异域风情,表达的人物性格、道德伦理、价值取向却没有任何疏离感,完全可以为中国观众接受,并从中获得正能量。

从包容性的角度说,中国人可能是最善于借他山之石攻己之玉的,对于“吴丝蜀桐可成名琴,五音调和其声更妙”的道理领会颇深。芭蕾舞是最“洋气”的吧?中国人可以让吴清华“倒踢紫金冠”,把一段红色娘子军的故事演绎得可歌可泣。很多人习惯地认为摇滚乐更适合表现迷茫、颓废或者愤怒。但是,当汪峰用嘶哑的嗓音吼叫着“我要飞得更高”时,当许许多多农民工兄弟动情地弹唱着“还记得许多年前的那个春天”时,摇滚乐已经打上了励志的,或者温情的痕迹,体现出某种积极向上的东西。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