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财政部下达了第二批地方政府债券置换存量债务额度1万亿元。加上第一批1万亿元额度,置换额度已经达到了2万亿元。从表面看,在存款增长放缓、资金成本上升的情况下,商业银行将高利率的贷款、“非标”资产置换为低收益的债券,是“吃了亏”。但商业银行降低了信用风险、盘活了信贷存量、享受了税收优惠和减少资本占用的“红利”,促进了经营方式转型,算大账、看长远,其实“不吃亏”。
一是降低了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商业银行融资平台贷款中,市级、县级等省级以下平台公司贷款占有较高比重,这些低级别的平台公司,整体实力差、抗风险能力弱。而地方债已经纳入了省级政府的年度财政预算,实施“统借统还”,这相当于对较低级别的融资平台公司进行了“增信”,有效降低了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风险和收益成正比,为了覆盖风险,商业银行对低级别的融资平台客户执行了较高的贷款定价,这不但没有反映出政府信用的市场价值,同时也加重了这些平台公司还本付息的压力。而地方债远低于贷款定价,此类贷款转化为地方债后,政府举债成本回归到合理水平,降低了社会融资成本,也降低了银行的经营风险。
二是盘活了商业银行的存量资产。由于我国资产证券化不发达,商业银行只能长期持有平台贷款直至到期,贷款“只吃不拉”已经成为盘活存量的一大难题。而地方债作为标准化的资产,可以在市场上交易、流通。商业银行平台贷款置换为地方债后,其贷存比指标得以缓解,贷款规模得以释放。银行可以轻装上阵,集中资源支持国家重点战略项目,也可以加大力度支持“小微”等经济领域的薄弱环节。这既盘活了信贷存量,也对接了国家“稳增长”战略。同时,央行已经将地方债纳入了货币政策操作工具的抵质押品范畴,商业银行可以此为质押从央行获得融资,这也拓宽了地方债的融资渠道。
三是享受了税收和资本的“红利”。按照税法规定,商业银行贷款所得的利润需缴纳25%的企业所得税,而投资地方债所得利润则免征,这实际上变相提高了地方债的收益。按照监管规定,政府融资平台贷款风险权重为100%,而地方债风险权重为20%。资本是银行最宝贵的资源,银行从外部融资也要付出较高的融资成本,而地方债降低了资本消耗,缓解了银行的融资压力,降低了经营成本,这也间接提升了地方债的收益。
值得注意的是,我国债券市场中,商业银行的持债比例已经达到60%以上,远高于发达国家水平。债券市场参与主体结构单一,银行“一枝独秀”,容易使得债券市场和银行经营“同频共振”,形成单边市场。目前,地方债的发行主要采取了定向承销的方式,从优化债券市场投资主体、提高债券市场深度和广度的角度考量,下阶段,地方债应该采取公开招标、公开承销、定向承销相结合的发行方式,尽量更多地以公开向社会发行的方式,引入更多的民间资金来投资地方债。
我国直接融资占比低,债券市场规模与发达国家有较大差距。近期,随着股票融资快速增长,债券融资还出现了下降,债券市场已经成为直接融资市场的“短板”。地方债号称“银边债券”,其发行为我国债券市场加快发展带来了新契机。未来,我国债券市场要抓住机遇,逐步整合不同债券市场的监管标准,促进不同债券市场之间的“互联互通”,实现各类债券的跨市场发行和流通,加快债券市场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