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预装软件问题再次引发关注。今年6月,深圳市消费者委员会决定将“手机预置软件不可卸载”问题列入公益诉讼可行领域。7月,上海市消保委将手机厂商三星和欧珀告上法庭,称其存在手机预装应用软件安装情况不告知、无法卸载等损害消费者权益问题。
来自市场研究机构DCCI互联网数据中心的一份研究报告显示,预装软件在安卓手机中出现的比例较高,平均每部安卓手机被安装8.2个非必需预装软件。从运营商渠道购置的手机被安装数量更高达9.7个,平均占存储空间可达200MB以上。预装软件已成为安卓手机用户不得不面对的普遍问题。
必要性难以界定
“食之无味,弃之不能。”广州公司职员常宣轩这样形容手机预装软件,“买回来的新手机一打开就装满了各种陌生的应用,或者和我平时使用习惯不同的软件。留着吧用不到还占内存,删又删不掉,特别烦人。”
但并非所有人都对预装软件“头疼”。石磊是武汉市一家电脑公司的程序员,他告诉记者,今年春节的时候给父母都换了智能手机,“他们本来就没用过触屏手机,手机上有些常用软件挺好的,我就让他们可以都试试玩玩。”
常宣轩和石磊的意见分歧,背后是关于手机预装软件合理与否的核心“问题”:必要性如何判断。在飞象网总裁项立刚看来,预装是一种服务,并不能一棍子打死。“比如基本应用,电话簿、短信、联系人、照相、应用商店等最基本的应用,或者第三方支付、电量管理、安全应用这些与系统核心功能相关的软件,如果完全不能预装,只会大大增加使用成本,让‘小白’用户摸不着头脑。”而360安全专家万仁国则表示,如果允许用户随意卸载所有应用,很有可能造成手机系统无法正常运行,“关键是要根据应用的必要性设定用户的权限。”
不过,手机厂商和运营商对预装软件的“执念”并不完全是为了用户的便利。多位业内人士表示,预装软件是手机厂商和运营商一条重要的盈利途径。“用户数对移动互联网服务商意味着流量,对游戏则直接意味着收入。从目前来看,一般一款应用被安装进手机,开发商都会向厂商支付几毛钱到几块钱不等的费用,游戏在获得收入后,还会和手机厂商进行一定比例的分成,因此很多厂商会将一些应用设置为不可卸载。用户如果真的想删除这些软件,只能刷机,但多数厂商又规定,手机刷机后就不再享受保修。”
法律监管存在空白
2014年7月,深圳市民姚女士曾因苹果手机预装的指南针、地图、游戏中心等应用无法卸载,并产生额外费用和流量,向销售商提起诉讼。11月,深圳市福田区人民法院一审判姚女士败诉,认为姚女士购机时即知晓“预装软件不可卸载、需要通过App Store下载应用软件、连接电脑需安装软件等情形。”
“预装软件是否侵犯用户知情权,是否属于反垄断中的搭售,目前存在一定争议。因为预装软件的确提升了一部分用户的体验。”中国政法大学知识产权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赵占领说,但他同时认为,虽然预装软件本身存在争议,但预装软件不能卸载却的确侵犯用户选择权,“消费者购买手机后,有权自主支配手机。”
从法律规定来看,目前国内法律并未明文禁止不能预装软件。尽管2012年6月,工信部曾发文要求“手机生产企业不得安装未向用户明示并经用户同意,擅自调用终端通信功能,造成流量耗费、费用损失、信息泄露的软件”。2013年10月,则在《关于加强移动智能终端进网管理的通知》中再次明确要求手机厂商预装软件需要通过工信部审核,但对预装数量、删除权限等问题并无具体规定。
业内人士表示,在相关法律条款“空白”、盈利模式明确的情况下,市场竞争或者可以为手机预装软件问题提供解决之道。“国内手机厂商的‘混战’,让它们都希望通过提升用户体验来争夺用户,目前已经可以看到,一些手机厂商开始宣布自己不预装或者少预装第三方商业软件,将此作为卖点。当用户可以用脚投票,就能依靠市场来部分地解决这一问题。”手机中国联盟秘书长王艳辉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