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版:中国故事 上一版3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2015年7月10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碧桂园董事局主席杨国强:
19亿元的扶贫济困路
本报记者 冯举高
2010年7月,杨国强(右一)在清远考察贫困村。
(资料图片)

小时候放过牛,年轻时种过田,18岁前没有穿过鞋。当他靠自己勤劳的双手创造出巨大财富时,他并没有忘记回报社会,没有忘记那些依然生活困难的人们。20多年来,他用19亿元铺就了一条扶贫济困的大爱之路。他就是碧桂园董事局主席,年逾60岁的杨国强。

在扶贫济困过程中,杨国强特别重视教育扶贫,他强调“授人以渔”,从设立仲明奖学金到创办国华纪念中学,从送新技能培训下乡进村到创立广东碧桂园职业学院,再到开展阻断贫困代际传递专项活动,都注重将教育与扶贫结合起来,实施以户为单位的“滴灌式”精准扶贫。

教育扶贫,让爱传递

从1997年开始,杨国强每年都通过一家广州当地媒体匿名捐资100万元。从2006年开始,捐资增加到200万元。在广东省内高校设立帮助贫困大学生的“仲明大学生助学金”,受助学子每人签订一份《道义契约》,承诺有能力时返还助学金以帮助更多有需要的人。

杨国强将其资助大学生的秘密保守了10年。直到2007年,某媒体以“感动更多人投身慈善”为由说服了他,才揭晓了这个秘密。

到2014年,仲明大学生助学金共计发放2500万元,资助了8065名贫困学生完成学业。仲明助学金的受益者走上工作岗位后,许多学子在有能力的时候回捐了助学金,让这笔基金不断增加,让爱持续传递。

2002年,杨国强决定创办国华纪念中学,招收来自五湖四海家境贫困、品学兼优的初中毕业生。这是一所全免费、纯慈善的全日制高中,学校“立校缘起”的石碑上刻着“创办者语”:“我不忍看天地之间仍有可塑之才因贫穷而隐失于草莽,为胸有珠玑者不因贫穷而失学,不因贫穷而失志,方有办学事教之念……”

国华中学非常重视学生综合素质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始终把“学会做人,学会做事”放在教育工作首位。学校礼堂里有一句话:“立校办学的目的,是让年轻俊彦从拥有知识开始,继而拥有高尚的品格和灵魂,以建设国家和回报社会为终点。”许多国华毕业生,在大学期间都积极参加社会公益活动,在力所能及范围内帮助他人。

组织农户进行技能培训

杨国强要求他的扶贫团队要经常到最贫苦的地区做调查研究。

团队在调查研究中发现,在贫困县、镇、村,总有一部分适龄劳动力因没有技术技能无法摆脱贫困。2012年6月,碧桂园扶贫团队在佛冈县水头镇开展第一个试点,通过入村入户调查,了解贫困农户对学习新技能的需求,启动技能提升计划。3年来,碧桂园扶贫团队6人小组长期驻扎农村,与农户同吃同住,选聘培训机构下乡进村,组织农户培训。截至目前,已组织15416人参加计算机、叉车驾驶、财务会计、室内设计等9个专业的培训,其中6705人取得了职业资格证书,3154人走上就业岗位,平均收入提高约20%。实践证明,这种教育扶贫方式急贫困户所需,很有生命力,杨国强对此感到特别兴奋。

追寻职业教育强国梦

杨国强认识到,我国现代职业教育最缺乏的是高素质人才。作为全国政协委员,他提交了关于为什么要重视职业教育的提案。他发自肺腑地说:“设想一下,如果年轻人都能受到良好的职业培训,不但能为他们打开通往成功成才的大门,还将为国家培养数以亿计的工程师、高级技工和高素质职业人才。”

他认为:“就算是种田,也要接受系统的职业教育,从而懂得施肥的道理和使用现代化的生产工具。”

从2012年开始,碧桂园扶贫团队开始积极筹办广东碧桂园职业学院。学院位于广东省清远市清城区,占地300亩,总规划建筑面积17万平方米。2014年9月28日,学院正式开学,开设了6个专业,第一届招生300人。

学院以“办慈善高校,助贫困学生,育精英人才,为社会服务”为宗旨,一方面要努力培养“大国工匠”、服务社会;另一方面是要努力改变社会对高职的偏见,实现职业教育强国梦。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