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提示
近日,汉江生态经济发展研究课题在京通过专家评审和湖北发布《湖北汉江生态经济带开放开发总体规划》,将汉江打造成新的区域经济带——汉江生态经济带,建设以生态为特色的“汉江奇迹”,正在成为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热点。近日,记者驱车汉江流域,对此进行了实地调研。
扣紧生态关键词
“家离得近,经常来这水源地看看,也捡拾游客留下的垃圾。保护水,就是保护自己的家。”6月26日一大早,76岁的张邦贵老人就来到河边捡垃圾。张邦贵家住陕西汉中宁强县汉源镇马家河村,是汉江水的源头所在。
“现在,来这里的游客越来越多,河边经常能够看到垃圾。”张邦贵说,自己家吃的水,自己有责任保护。事实上,从本世纪初开始,“护水”就已经成为汉江流域的“关键词”。
和张邦贵一样,湖北丹江口市胡家岭水质监测站工程师柳根也早早来到监测仪器前。“PH值为7.59,浊度为0,溶解氧为9.89,氨氮量为0.14,高锰酸盐指数为1.88……”指着6月27日早8点的最新监测数据,柳根告诉记者,已经达到了一类水质标准。
“每4小时对丹江口水库水质自动采样分析一次。”柳根说:“多年监测数据表明,丹江口水库水质优良,完全可以满足城市生活及工业用水的水质要求。”
汉江全长1532公里,是长江第一大支流,也是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区和影响区,其中秦巴山区是国家重要生态功能区。汉江生态经济带为汉江主要干支流沿线经济联系较为密切、以生态经济为重点的带状区域。其中包括鄂豫陕3省的安康、商洛、南阳、十堰、襄阳、荆门、随州、孝感、天门、潜江、仙桃等城市,总面积15.1万平方米。
汉江生态经济发展研究课题组的报告建议,将经济带的安康——商洛段定为“水源保护与特色产业区”,十堰——南阳段定为“库区保护与绿色产业区”,襄阳——孝感段区域定为“中下游重点发展区”。此外,还建议依托国家南水北调工程建设委员会,组建国家级的汉江生态经济生态环境保护与管理办公室,并将汉江中下游地区纳入中央生态补偿范围。
汉江流域在湖北省境内干流870公里,占全长的55.25%。汉江中下游流域是湖北经济发展的核心地区之一,粮食产量占全省56%,地区生产总值占全省近40%。湖北省社科院副院长秦尊文介绍说,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和陕西引汉济渭工程实施后,汉江中下游地区将面临水量减少30%的严峻形势,这将对汉江中下游地区水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提出新的挑战。
与以往包罗万象的区域规划不同,湖北汉江生态经济带规划“一总四专”:即总体规划以及生态环保、生态水利、生态农业和生态文化旅游4个专项规划。
“为何规划中没有对于工业、交通、城镇化等与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的专项规划?”面对记者的疑问,湖北省战略规划办副主任徐新桥表示:“以前规划往往重布局、重项目,我们这次重点则是打好生态牌、突出操作性,这恰好是以往容易被忽略的内容。”
生态牌,是汉江生态经济带最重要的一张牌。湖北提出,建立下游河段监督上游河段和社会第三方监控机制,定期公布监测结果,并作为各地考核目标。“不要出现问题再来谈生态补偿,要直接在过程中去控制。”徐新桥说,借鉴国外的方法,让下游当“河长”。比如,在襄阳、十堰设立2个监控点,如果出现了环保差值,就一定是中间造成的。“通过技术手段、经济机制,来使生态补偿变成一种过程控制,真正实现源头治污。”
根据湖北省的《规划》,到2035年,汉江生态经济带将整体建成“国家可持续发展示范区”,生态环境质量可以媲美世界先进水平,成为“东方莱茵河”。
中心城市带动引领
位于荆门市的湖北明弘玻璃有限公司,近两年来生意越做越红火。不过,董事长王明洪一直因为物流成本居高不下而苦恼,“以前运输靠物流走公路。如果走江运,每吨能节约50元,全年可节约运输成本约1800万元。”
毗邻汉江,却无法享受便捷的水运,这种闹心的日子即将成为历史。湖北提出,在汉江襄阳段以下建8级水利枢纽工程,抬高水位,将汉江通航能力提高到1000吨,将襄阳港打造成汉江航运中心,从而与长江实现升级联动,形成名副其实的“黄金水道”。
不仅仅是水路,记者从汉江流域一路走来了解到,福银高速、十天高速将襄阳与陕西汉中、安康、商洛紧紧联系在一起;全长785公里的郑万铁路行经许昌、平顶山,跨越南阳、襄阳最后到达万州,未来还将与渝万铁路相接;全长432.48公里的城际铁路已经开建,未来将襄阳与汉江流域各城市的联系都更加紧密。
“区域交通枢纽和物流中心一般都是带动区域发展的中心城市。” 湖北省社科院副院长秦尊文分析说,流域开发通常遵循“点—轴—面”模式展开。沿岸少数港口城市作为“点”,是经济区、经济带的成长核;通过“点”沿干流辐射拓展,形成发展轴;再通过“轴”的侧向拓展,即通过支流和公路、铁路、管道等交通网络扩散至流域,最后形成一个“面”,这就是经济区或经济带。
“将汉江打造成‘新的区域经济带’,也需要马力强劲的‘发动机’。”国家发改委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所长肖金成建言,选择基础条件好、发展潜力大的襄阳等城市,打造区域中心城市,可辐射和带动汉江流域经济发展。“山区人口向城市集中、上游人口向中下游集中。”
襄阳是湖北“一主两副”三驾马车之一,战略地位举足轻重。数据显示,在汉江流域鄂、豫、陕3省13市中,襄阳的GDP占21.9%,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占24.4%,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占26.9%,均居流域内同类城市首位。
湖北省委常委、襄阳市委书记王君正说,从城市能级、区位优势、产业基础、生态条件和创新能力等各方面来看,襄阳已具备成为汉江流域中心城市的基本条件。
推进汉江生态经济带的建设,是一台融合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大戏”,需要共担、共进、共赢,深化区域分工合作,结成发展共同体,彰显各地特色,实现优势互补、错位发展。
“一个地区越封闭就越自我束缚,越开放开发,可利用的资源和要素就越多。”国家发改委副秘书长范恒山建议,襄阳与汉江流域其他城市要相互取长补短,突破行政区的限制,利用外地的空间和资源来发展自己。“襄阳可以学习新加坡发展模式,与汉江流域其他城市合作建设重大项目和工程,加快推进一体化建设。”范恒山说。
发挥中心城市辐射,拓展发展空间,襄阳迅速行动。去年6月,襄阳市政府与十堰市政府共同签署建设“丹河谷”组群框架协议:襄阳的老河口、谷城和十堰的丹江口打破地域限制,携手搭建汉江生态经济带先行先试试验区。
襄阳还主动出资10亿元发起设立汉江产业基金,吸引了汉江流域内13家银行、40多家投资机构入股,资金总规模突破200亿元。襄阳市代市长秦军说,汉江产业基金不是只为襄阳设立,它将面向整个汉江流域,也欢迎汉江流域的政府、银行、创投机构进入。
产业联动舞起“汉江龙”
不管如何强调生态和中心城市辐射带动,对一个约占长江流域面积9.2%的区域而言,产业支撑都是至关重要的一环。
“经济发展方式比较粗放,产业结构层次偏低。”民盟湖北省委副主委胡树华告诉记者,民盟调研发现,汉江流域开发存在区域分割现象,上下游、左右岸没有完全形成经济社会协同发展的格局。胡树华直言:“随着生态‘紧箍咒’越箍越紧,夯实流域经济的出路在于区域产业联动。”
陕西汽车集团旬阳宝通专用车部件有限公司是陕汽集团在安康的重要布点,但这个年销售12万台专用车的企业,在汽车产业的合作配套上,与十堰和襄阳联系较少。“我们主要是为陕汽提供配套产业服务。”该公司副总经理欧阳佳表示,未来还是很希望打破地域限制,与湖北的汽车产业相关企业开展合作。
商洛与十堰、襄阳同处两小时经济圈,但该市工信局局长周和斌告诉记者,目前商洛的装备制造业处于空白状态,他希望襄阳进一步加强装备制造业的辐射带动作用,实现两地共同繁荣。
在荆门,金龙泉啤酒是该市的拳头产品,但这个知名品牌却在开发汉江流域市场中,“B瓶、酒类专卖证、质量、卫生”无不成为各地用来抵制“金龙泉”啤酒的借口。提及此,荆门市经信委行业发展办主任黄启华认为:“在汉江生态经济带的开放开发中,产业发展必须突破地域的限制,实行差异化和融合发展。”
产业联动的突破口首先在汽车产业。“汽车产业是汉江流域第一大产业,各地市均有一定规模的汽车布局,一条汉江又将各地的汽车产业发展紧密地联系起来。”襄阳高新区管委会主任李德璋告诉记者,“大家已经尝到了合作的‘甜头’。”
李德璋介绍说,襄阳是东风汽车公司产品线最全、产业链条最完整的事业基地;十堰因车设市,其产品覆盖商用车领域,实现了与东风公司外的多个主机厂配套;而随州是全国最大的专用车生产基地。十堰、襄阳和随州走差异化发展的路子,产业链上下游的延展互动,形成了人才、资金等各种要素的良性循环,使得三地经济联系紧密、共生共荣。
南阳市工信局局长陈华山也向记者介绍说,目前南阳布局在淅川县、西峡县以及中心城区的多家汽车零部件生产企业,几乎都在为东风公司襄阳基地进行配套生产。“这些企业生产的产品涵盖汽车水泵、排气管、减震器、发动机外壳、保险杠等10多个品种,年产值达10多亿元。南阳、襄阳两地在汽车产业领域已经拧成了一股绳。”
更广泛的合作还将在高新技术产业、生态农业和生态文化旅游领域展开。
汉中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文物旅游局局长杨明全十分看好汉江流域间的生态旅游合作。他说,每年春季的旅游宣传会上,汉中都要到襄阳来推介旅游项目。随着十天高速的开通,两地距离大大缩短。他希望通过市场共建,互惠互利,共同打造鄂豫陕旅游市场,促进流域旅游事业的发展。
湖北省旅游局局长钱远坤进一步建议,依托一江清水,以“神山·圣水·汉源”为主线,将汉江生态经济带打造成有生态底色、有文化特色的增长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