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自贸区承载着服务“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等重任。挂牌两个多月来,天津自贸区都做了什么,未来还将要做什么?
《经济日报》记者近日在天津东疆保税港区进口商品展示交易中心看到,工作人员正在为下一个保税展示交易点的设立做最后准备。东疆保税港区海关副关长刘建军告诉记者,天津海关日前发布了支持自贸区建设的第二批创新举措,其中重要一条就是推动京津冀地区开展保税展示交易,这意味着自贸区保税展示交易将拓展到整个京津冀地区,广大老百姓有望享受到更多的民生实惠。
“天津海关已推出26条支持自贸区建设的监管创新举措,越来越多的企业将从中受益。”东疆保税港区海关关长张杰举例说,以往每票报关单的通关时间约1至2天,采用“批次进出、集中申报”的新模式后,通关时间缩短到2个小时,企业节约报关成本70%以上。
类似这样的“创新之花”,几乎每天都在天津自贸区里绽放。天津自贸区还对上海自贸区可复制、可推广经验进行逐条梳理,汇总形成60项可借鉴的改革试点举措,目前已有52项完成复制推广,其余8项正积极推进中。
“我们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金融创新服务。”在天津自贸区中心商务区管委会主任助理李彩良看来,作为天津自贸区三大片区之一,中心商务区被赋予打造“全国金融改革创新运营示范区核心区”的使命。为此,成在创新,也难在创新。
李彩良表示,在金融创新上,天津自贸区将从开展跨境投融资试点、创新外债管理模式、深化外汇管理改革、促进人民币跨境使用等方面先行先试,力争取得一批在全国具有示范意义的改革创新成果。“比如,人民币在境外的利率低,我们可以考虑将它们拿到境内使用,也可以通过自贸区融资方式把外币拿回来用,借助自贸区平台建立双向‘资金池’,实现资金的双向流动”。
天津自贸区已有多项金融改革创新政策实现落地,部分创新项目和业务已取得突破。其中,汇众(天津)融资租赁有限公司和农银金融租赁有限公司共同出资购买海洋工程装备资产,以融资租赁方式交与境外承租人使用,资产总额近1.8亿美元。这不仅是天津自贸区挂牌后的第一笔联合租赁业务,也是全国范围内第一笔外资租赁公司与金融系租赁公司联合开展的租赁业务、第一笔以海洋工程装备为标的物的跨境租赁业务。
天津是全国最早开展融资租赁业务的地区,2014年其融资租赁业务量占据全国的四分之一。“这使得天津自贸区在创新融资租赁种类、方式上具有先天优势。”天津海关加工贸易处处长姜铭说,自贸区融资租赁标的物已从过去单一的船舶,扩展到飞机、发动机、钻井平台等。近两个月来,仅涉及飞机的融资租赁就有21架,货值达13.3亿美元。下一步,自贸区还将建设中国天津租赁平台和中国金融租赁登记流转平台,探索租赁资产交易途径。
一系列改革创新,让天津自贸区的“磁石效应”不断显现。据统计,自贸区挂牌两个月来,新登记市场主体达5500户,同比增长104.38%;注册资本金1269.47亿元,同比增长235.66%。
对于天津自贸区来说,这仅是一个开始。按照自贸区总体方案,制度创新是天津自贸区的核心任务,放在首位的就是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天津自贸区提出了具有当地特色的自贸区122条制度创新清单,力推“一颗公章管审批”“一份清单管边界”“一支队伍管执法”等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同时还聘请第三方独立机构,对上述创新措施的原创性和预期效果进行第三方独立评估,以确保实施效率和质量。
“天津自贸区是制度创新的试验田,绝不做供人观赏的‘盆景’。”采访中,我们不止一次听到这样的话语。站高谋远又脚踏实地,天津自贸区的未来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