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东烟台化学工业园,随着万华年产60万吨MDI一体化装置全线一次投产成功,万华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第五代大规模MDI制造技术顺利实现产业化,以204万吨总产能成为全球最大的MDI供应商,也成就了一个千亿元产值的支柱产业。
今年以来,山东通过定向精准投资,对优秀投资项目开通“绿色通道”,重点进行资源供应,并注重投速、投量、投向、投效有机结合,推动山东投资结构不断优化。今年一季度,全省实现固定资产投资总额近6700亿元,同比增长14.8%,高新技术产业、装备制造业投资增幅继续高于整体投资增幅。
在东营市垦利县的胜通集团光学膜生产车间,记者看到一块块类似手机屏幕的玻璃片,它其实是由多层光学膜黏制而成的一种高端光学膜材料,用于制作显示器面板。过去,胜通生产的是钢帘线,规模已经做到国内第二。手里有了资金,下一步钱该投向哪里,公司管理层争议很大。“我国高端光学膜材料每年要进口30万吨,这是一个很大的市场。”胜通光学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周炳阳告诉《经济日报》记者,经过分析,他们决定另起炉灶,投资30多亿元,从世界各地引设备、招人才,用了3年时间,初步建成两条年产6万吨光学膜的生产线。今年4月,他们试生产的产品下线,得到了国内外十几家客户的认可。
把握市场脉搏,投资才能更精准。在山东,高端装备、现代服务、生态环保、电子商务等领域,从去年开始就被确定为重点投资领域,用精准投资推进经济转型。威海重点发展了机器人产业,不仅有信贷优先、进口设备免税扶持,高端人才落户以及首台套设备还有政府专门奖励。在政府重点扶持下,一季度,威海机器人产业投资增长了30%。
重大基础设施项目投资大、周期长,仅靠财政资金势必捉襟见肘。山东通过设立股权投资引导基金、发行政府债券、推进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等方式,着力破解资金制约难题。
临沂中环新能源是一家利用垃圾发电的大型企业,每年处理垃圾55万吨。“我们通过与当地政府BOO(建设—经营—拥有)模式合作,政府给了公司垃圾收购的特许经营权,公司则购买垃圾运输车辆以及相关处置装置,等到特许经营期30年过后,所建项目就归我们所有。”中环公司项目部副经理林文超告诉记者,“这相当于为政府省了5亿多元的投入,同时,我们去年仅上网发电收入就接近6000万元,实现了双赢。”
通过创新政府投资方式,山东省放大了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示范引领效应,进一步激发了民间投资活力,今年一季度,山东民间投资同比增长16.2%,民间投资占全部投资比重保持在80%以上。
为避免资金碎片化,山东瞄准薄弱环节,谋划推进了一批打基础、利长远的重大事项。今年一季度,山东基础设施投资明显加快,完成投资同比增长24.3%,比投资整体增速高出9.5个百分点,投资额占全部投资的11.3%。目前,山东已部署加快推进高速铁路、公路和能源、城乡基础设施等重大工程建设,筛选确定了120个省重点建设项目,充实完善省重大储备项目200个,总投资1.5万亿元。“在这120个重点项目中,包括49个现代服务业项目,28个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这些项目将为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发挥更大的投资引领作用。”山东省发改委重点项目处调研员王晓燕说。
一批全局性、战略性的重大项目获得国家批复并陆续开工建设,仅在建和今年新开工的“外电入鲁”、高速铁路、高速公路项目总投资就达到2700亿元;累计签订好项目、大项目合同2234个,投资额2.9万亿元,过百亿元大项目53个,已到位资金3103亿元,实际落地项目1409个,占项目总数的63%。
为进一步推动全省经济转型发展,6月初,山东省政府出台《关于运用财政政策措施进一步推动全省经济转方式调结构稳增长的意见》,在全面落实年初确定的各项政策基础上,又制定出台了5方面20项财政政策措施。新出台的财政政策聚焦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节点,比如,通过实施地方石化、轮胎、船舶等行业升级改造贷款贴息、重点物流园区和产业聚集区物流中心综合信息平台等项目贷款贴息、支持装备制造业及新兴产业发展等举措,进一步提振社会投资信心。
“实施这些政策,今年山东省级新增投入将达100多亿元,预计可带动市县政府、银行信贷和其他社会资金投入超过3000亿元。”山东省财政厅巡视员庞敦之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