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互联网和传统家居行业产生的“化学反应”,让智能家居逐渐成为一些传统企业转型升级的重点。虽然行业发展初期仍存在标准缺失、创新不足等问题,但随着网络基础设施日臻完善、城镇化推进以及居民消费升级,预计到2020年智能家居行业产值有望突破1万亿元,市场潜力巨大——
当你走进家门,感应电灯自动开启;空调自动感知体温,并调节到舒适温度;电视自动播放你喜欢的频道;冰箱主动提醒你食物是否过期,并且推荐菜谱;空气净化器根据空气质量进行调整……这些以往科幻电影中才能见到的场景,如今正在走向你我。
随着智能家居产业的发展,已有不少家电设备可以主动感知使用者的需求,并提供有针对性的服务,移动互联网和传统家居行业产生积极的“化学反应”。
智能家居锋芒初露
近些年,欧美的大型传统家电企业纷纷打起了智能大旗,一批智能硬件初创公司集中成立,互联网巨头争先恐后与家电企业联姻,瞄准了智慧家庭这块巨大的蛋糕。
2015年3月,联想神奇工场发布了包括智能家居控制中心、智能门窗感应器、智能红外人体感应器、LED智能灯泡、智能无线开关和复位磁力棒在内的new home智能家居套装6款设备。这套设备将从各个方面改变人们的家居生活。当用户在家时,可通过APP来调节智能LED灯泡的亮度,满足聚会、阅读、休息等不同应用场景的需要;智能红外人体感应器则可通过对区域内人体活动的感应,自动激活相应功能,如监测不速之客的闯入、夜间上厕所时小灯的感应点亮、起床时音乐的适时响应以及回家时屋内加湿器的自动激活。
与此同时,各大家电企业也在积极布局。海尔早在2014年就推出了“U+”平台,可以大量接入第三方厂商的产品,用户可以通过APP随时随地对自己的智能家居进行控制;格力空调宣称,2015年将建立以光伏空调为中心的智能环保家居立体式应用;TCL也提出了“移动+云联网”、“产品+服务”的“双+”战略,以互联网思维开发极致体验的智能产品与服务。
一些更为传统的家居企业也在寻求突破。2015年4月,罗莱家纺和梦洁家纺先后发布公告称,与和而泰智能控制股份有限公司签署了协议,将在智能睡眠、智能家居领域展开合作。罗莱家纺负责人表示,将结合智能传感、移动互联、无线通讯等技术,以睡眠健康监测及相关增值服务为入口,在智能家居、大健康、大数据等方向进行战略布局。
行业转型智能先行
家电企业是智能家居产业的核心推动力量。受制于宏观经济形势和房地产市场的影响,我国家电业整体增长乏力,其中竞争最为激烈的电视业更是在今年首次出现负增长。
在此背景下,如何转型升级,寻找行业新的发展路径和爆发点,成为关键。用“互联网+”改造传统模式、探索新业态、跨界合作已成为企业共识。在与互联网的融合实践中,“互联网+”给传统家居行业带来了产品智能化升级、互通互联以及盈利模式的再造,最终构造起一个智能家居的新生态。
去年,长虹发布的中国首款三网融合智能电视CHiQ电视宣告着长虹家庭互联网战略正式落地,随后一系列CHiQ产品的落地让长虹重新定义了智能家电。从此,长虹实现了从产品设计到制造、从营销手段到品牌重塑、从组织架构调整到信息化平台搭建的全方位转变。不但将智能化、网络化和协同化确立为“新三坐标战略”,还启动实施大数据、云平台等核心配套项目,试图构建“终端+数据+内容+服务”的新商业模式。
在美的推出的智能整体厨房策略中,将油烟机、灶具、消毒柜、微波炉、烤箱、蒸炉等厨房电器和橱柜整合在一起,并通过智能控制系统APP对其进行整体的智能化控制。“整体智慧家居的背后,是企业商业模式的改变和价值链的延伸。”美的智慧家居研究院院长毛宏建表示,美的未来将通过引入电子商务、智慧家居助手等手段,改变家电销售及家电关联产业的商业模式,同时以家居生活服务模式提升企业的软实力,为企业寻找重新增长的路径和空间。诸如此类基于互联网的智能家居应用,已经成为行业企业争夺的新战场。
迎接挑战挖掘潜力
实践证明,互联网与传统行业的融合总是能释放出巨大的能量。虽然目前智能家居产业仍存在标准缺失、创新不足等问题,但随着网络基础设施的日臻完善,城镇化的推进以及居民消费的升级,智能家居2020年的产值有望突破1万亿元。
现阶段,智能家居已经成为国内互联网巨头、各大家电厂商以及众多创业者关注的焦点,产业的互联互通,“宽带中国”战略的实施,给智能家居走入千家万户提供了技术保障。
与此同时,随着智能家电的推广使用和家居更新换代的增长,居住类消费增长加快,也将给产业持续快速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商务部研究院日前发布《2015年消费市场发展报告》指出,今年消费的最大亮点是智慧生活消费,智能化产品将渗透到消费者生活的方方面面。我国消费者对智能化生活相关消费愿望强烈,有超过81%的中国消费者表示愿意购买让生活更为便捷的产品和服务。预计今年智能生活产品仍将呈现快速增长趋势,其中可穿戴设备和智能电视的增长最为明显,全年增速均可达到20%以上。
专家表示,尽管目前我国智能家居产业集中爆发,新品密集推出,但从产业整体来看仅是刚刚起步,产品智能化程度低,各厂商产品缺乏互联互通都是当前集中的问题。未来,必须充分挖掘用户需求,提升智能化水平,改进用户体验。同时,还要统一产业标准,增强产品通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