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中国经济新常态的一个重要表征,中国经济开始出现高水平进行和大规模走出去同时并行。2014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首次超过外商直接投资可谓标志。
“走进去”是有风险的。作为防范风险的重要手段,审计要跟上。此次在对金融服务“走出去”业务的审计中,发现其在管理上存在薄弱环节,尤其在涉外融资项目、保险业务市场中,均表现出风险识别和管理能力不足的问题。这些审计发现是可以理解的。因为,中国金融服务刚刚迈出国门不久,人地两生,经验不足。但不容忽视的是,更大规模的涉外经济活动还在后面。从这个角度上讲,通过这些审计发现问题并提出建议,意义重大。
首先,审计提示了金融机构的核心能力是风险管理,这是区别于一般工商企业。对于金融机构来说,管理风险需要苦练内功,提升风险识别能力,还要建章立制,合规合作。无论何时何地,金融机构都不能忘记这一点,因为这是其安身立命的根本。
其次,这也提示金融机构绝不能安于现状。金融服务“走出去”面临着不同的法律和习俗文化,不同的监管规则,需要掌握多种风险管理工具,尤其在境外市场常用的工具,与时俱进,与地俱进。
审计中发现问题并不可怕,更不能因噎废食。相反,金融企业应针对不足,找出对策,提升能力,才能达到对“走出去”金融服务审计的目的。
与此同时,国家审计还能推动解决融资难、融资贵问题。
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是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个瓶颈,也是此次审计署重点审计的领域。与一般的审计不同,除贷款利率上浮外,审计署发现“搭车”收费问题比较普遍。目前,小微企业融资成本主要由两部分组成,即利息成本和非利息成本。从利息成本看,自2004年以来,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人民币贷款加权平均利率基本在60%至70%之间。虽然中间有波动,但幅度都不大,同时各银行执行上浮利率贷款,占比略有上升,但影响有限。因此,小微企业的融资贵主要反映在非利息成本上,主要是抵押物评估费、登记费、财务顾问费、咨询费、审计费、查询费、通道费、保险费等名目众多的收费。此外,还可能存在一些隐含费用成本,如银行要求企业存款,购买理财产品,开立账户等,换言之,违规收费是小微企业融资贵的症结所在。因此,促使银行合规经营,也成为解决融资难融资贵的重要抓手。审计署的发现更证实了这一点,也会促进银行进行整改。
与此同时,需要指出的是,审计署的上述审计发现意义还不仅局限于此,他还促使人们从更深层次上反思中国金融体制和结构上的问题。主要体现在2个方面:
一是为什么银行要收费,甚至违规收费?从金融学意义上讲,利息除资金的时间价格外,就是对风险的补偿,即风险溢价。低风险,低利率;高风险,高利率。小微企业可抵押的资产少,从而风险高,因此风险补偿相应要大,即利率相对较高。在贷款利率管制的情况下,利率不能补偿,只好“堤内损失堤外补”,收费就成为选择。如果不能违规,巧立名目就成为常见现象。这也从一个方面说明了利率市场化的必要性。当银行有了自主定价权,根据客户的风险特征,用利率来覆盖风险,不仅能极大地杜绝违规收费,而且规范化操作将使整个程序透明,客户明明白白融资,从而有力缓解融资难问题,进而帮助降低融资成本。
二是什么是有利于小微企业的融资结构?从一般意义上讲,之所以是小微企业融资难,是其资本少,负债能力不强。在中国,企业的资本金一般不低于总资产的30%,而很多小微企业恰恰难以凑出这30%的资本金。由此,不仅融资贵,而且很可能是借贷无门。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一困难,除了负债类(银行)金融机构,更重要的是发展股权类金融机构,鼓励风投、私募、新三板、创业板等直接融资手段的发展,以增加小微企业的资本,并由此改善小微企业的负债能力。
综上所述,我们看到审计署审计的新意义,不仅仅是发现问题,更重要的是通过发现问题来探寻解决问题的办法,这也是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后审计的新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