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特别报道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5年6月29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让更多力量参与扶贫开发
——“生态文明与开放式扶贫”分论坛侧记
本报记者 吴秉泽

在扶贫开发进入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时期,如何实现生态美与百姓富的有机统一,成为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2015年年会“生态文明与开放式扶贫”分论坛的讨论热点。

“生态文明建设是贫困地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国务院扶贫办主任刘永富在演讲时表示,要在保障贫困地区拥有良好生产、生活环境的同时,促进其可持续发展,使生态文明建设与扶贫开发形成良性互动。

刘永富的观点得到与会人员的普遍认可,认为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反贫困的重要基础和宝贵资源,反贫困应当开放地吸取当地人的生态智慧,促进生态的多样性和可持续。

贵州省委副书记谌贻琴说,“贵州全省基本上皆为山区,山区各项指标滞后。但从另一个角度看,山区往往更具生物多样性、文化多样性、物产多样性。因此,提供更加开放的经济和社会环境、更具创新性的政策支持机制、更加完善的社会参与机制,是当下山区发展与反贫困工作推进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不抓物质条件的脱贫是无法脱贫的,仅仅抓物质条件的脱贫是难以从根本上脱贫的。”北京大学党委书记朱善璐认为,关注贫困、参与反贫困是政府、社会、包括大学等机构义不容辞的责任,政府应发挥主导作用,让社会成为反贫困重要的战场和力量;大学也要自觉投入到反贫困战略中来,大力培养人才,并让他们在生态文明和扶贫开发战略中充分发挥作用。

与会人员认为,贫困具有多维特征,开放式扶贫也需要采取多元途径,需要政府、市场和社会的协同推进,以及贫困社区、扶贫对象的充分参与。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