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综合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5年6月28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应全面看待货币政策选择
陈 原

货币政策调整通常是着力于实现多个目标之间的平衡,经济增速、通货膨胀、就业等均在其考量的范围之内。同时,货币政策实施还有一大特点——时滞性,意味着其效果往往难以立竿见影,必须走在前头,进行预调微调。

当前,来自内外部的双重压力需要我国货币政策更加灵活。全球经济形势比预想中的更为困难和复杂,加上各经济体货币政策的分化,使我国面临严峻的外部挑战。叠加汇率等因素,我国外需仍然受到较大影响。此外,跨境资本流动虽然短期内有所改善,但长期来看,波动也会更加剧烈。

同时,我国经济下行压力仍然较大,正处在新旧产业和发展动能转换的接续关键期,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和防风险的任务还十分艰巨,需要继续灵活运用货币政策工具,结合总量和结构政策促进经济平稳健康发展,着力缓解融资难、融资贵,助力实体经济发展。

从更长远的目标来看,2015年是承上启下的关键之年,“十三五”时期金融改革的进一步推进,也需要货币政策预留较为充分的空间。“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更需要金融体系为其提供较为充分的流动性。因此,有必要强化正向激励作用,支持国民经济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为我国经济转型升级营造良好的金融环境。

需要注意的是,在货币政策发力之后,仍然需要充分发挥各项政策间的合力。降准降息主要是通过增加金融体系流动性、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来保障我国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但是,仅仅依靠货币政策是不够的,仍然需要微观审慎监管、金融业市场准入和直接投融资政策支持等一系列改革与发展举措相配合,优化金融资源配置,提升金融部门效率,促进实体经济健康发展。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