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第四届全球智库峰会特别报道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5年6月28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全球经济治理真空呼唤中国角色
——访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托马斯·萨金特
本报记者 李春霞

如果人民币最终被纳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特别提款权,将是普通商业人士的选择,而非国家意志的产物

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不仅与传统国际机构是平行竞争关系,也能带来优势互补

作为西方理性预期学派的开创者,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纽约大学经济学教授托马斯·萨金特擅长以计量经济学的实例研究来预估宏观经济未来走势。在第四届全球智库峰会上,托马斯·萨金特用一幅线性表格阐释了其对全球经济格局走势的预期。他表示,全球宏观经济走势出现了一个显著变化:美国人均消费增长自2008年开始停滞不前,而中国人均消费近30年内开始腾飞,并将延续近乎垂直的增长,这是新时期全球经济格局演变的缩影。

萨金特表示,这种变化促使人们回望100多年前的历史,美元成为全球储备货币,伴随着其经济实力走强与其他经济体的式微。人民币走强恰逢全球经济治理真空,如果其最终被纳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特别提款权(SDR),将是普通商业人士的选择,而非国家意志的产物。

如今,越来越多的商业人士选择人民币作为结算货币,促使国际机构逐步认可人民币的地位。萨金特认为,人民币尚未完全符合被纳入SDR货币篮子的条件,但这些条件并非人们所想象的那样严格。“日元被纳入时,尚不是普遍交易的货币;法郎进入SDR时,法国的资本账户正经受严格管制;沙特里亚尔被纳入时,其汇率是与美元完全挂钩的。人民币纳入SDR后,将与其他世界主要货币展开竞争,受益的是全球投资者。”

萨金特并不提倡中国仓促进行完全的资本账户自由兑换,而是推崇谨慎渐进的改革,以确保中国国内金融稳定。“对于我来说,中国的改革已经堪称奇迹。30年至35年前,中国还是个贫穷的国家,如今已经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中国正逐步放开国内市场,资本账户可兑换等决策本身就意味着完全打破了现有的竞争格局,这体现了中国改革的勇气。改革是一个不断尝试失败并总结经验的过程,美国推出的新改革八九成都会失败,中国即使经历这一过程也不必灰心。”

关于未来中国经济增长动力,萨金特认为,中国人民有非凡创造力,并日益重视教育质量与教育投入,人力资本是中国最大的竞争优势。“我最好的学生大部分是中国人,他们工作勤奋严谨,富有热情和智慧。在美国,中国企业家们的创新效率快得惊人,中国将成为科技创新的先驱,中国这个伟大的国度拥有光明的未来。”

萨金特同时指出,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美国依然有很多保守派害怕自由贸易,认为这将损害美国国内的就业岗位,“中美双方应摒弃传统思维,加强经贸合作,降低技术壁垒,这将惠及中国改革与美国经济复苏。在基础设施建设领域,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不仅与传统国际机构是平行竞争关系,也能带来优势互补,中美在这一层面的合作将惠及世界经济。”

谈到智库在国家经济政策制定中的作用,萨金特认为,智库是关于社会福利的产物,而非一己私利。智库的存在就是要提供另一种不同于政府的观点,以新的视角看待问题。例如,政府会定期发布GDP、债务等数据,但智库可以审视、分析数据。未来中国智库将在更大层面上影响中国决策,以及世界对中国的看法。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