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版:民生周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5年6月25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中国留守儿童心灵状况白皮书(2015)》指出:
921万留守儿童一年到头见不到父母

本报讯 记者姜天骄报道:日前发布的《中国留守儿童心灵状况白皮书(2015)》指出,全国近1794万农村留守儿童一年只能见父母1到2次,有921万孩子一年都没有见到过父母;有21.5%的农村留守儿童烦乱程度较高,说明他们对自身当前生存条件不满意,并感受到明显的危机;16.4%的农村留守儿童迷茫度较高,表现为寂寞、孤独等,说明他们对自身未来生存条件的前途不明确,并感受到无聊和缺乏信心。

《白皮书》对云南、广西、贵州、山东、河北、甘肃6省区农村地区的2000多名留守儿童进行了问卷调查,用以分析农村留守儿童的生活和心理状况。调查显示,留守儿童中约15.1%一年到头见不到父母,即使在春节也无法团聚;有4.3%甚至1年连父母的电话都接不到1次,1年电话联系1到2次的有10.2%,3个月通话1次的有10.4%。根据上述比例,按照全国妇联2014年发布的《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状况研究报告》推算出的约6100万的全国农村留守儿童数量,1年之中都不能与父母通电话联系的留守儿童有262万,1年与父母只联系1到2次的有622万;每年与父母联系3到4次的有634万。也就是说,每年与父母电话联系次数少于3到4次的儿童,达到1518万。

《白皮书》调查结果显示,农村留守儿童的迷茫度和烦乱度明显高于非留守儿童,其中,女性儿童的烦乱度高于男性儿童。而母亲外出对儿童的烦乱度和迷茫度影响更大,并且,母亲外出的儿童在愉悦度方面不如其他儿童,父母都外出的孩子在平和度方面不如其他儿童。《白皮书》指出,与父母见面次数对留守儿童烦乱度有显著影响,1年内与父母见面次数越少,儿童的烦乱度越高。导致留守儿童愉悦度降低,表现为伤心、害怕、紧张、忧愁、心烦意乱等消极情绪,反映出留守儿童感知到的现实生存条件处于不利状况。

《白皮书》指出,通过阅读、玩耍、适当做作业、保证妈妈的陪伴等方式,可以帮助和改善留守儿童的心理指标。调查发现,适量的课外作业时间有利于儿童保持良好的情绪,几乎没有作业的儿童,在烦乱度上是最高的;课外娱乐时间对留守儿童烦乱度有显著的影响。儿童每天课外的娱乐时间越多,烦乱度就越低;但课外娱乐时间超过2小时,儿童的烦乱度反而大幅度提高;每天娱乐1到2小时的情况下,儿童的烦乱度最小。

《白皮书》建议,留守儿童的父母至少每年应与孩子见面1到2次;与孩子的电话联系次数至少应保持在每月3到4次以上,最好每周不少于2次。由于调查还发现,无论是妈妈单独外出打工还是爸妈都外出打工,孩子的心理状况都明显差于父亲单独外出打工的孩子,专家呼吁,如果实在要去打工,请把妈妈留给孩子。

《中国留守儿童心灵状况白皮书(2015)》由公益组织“上学路上儿童心灵关爱中心”发起调查。2014年10月至12月,“上学路上”公益组织从亲子沟通、学业学习、课外生活、情绪状态等方面,调查农村留守儿童的学习、生活与心灵状况。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