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特别报道 上一版3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2015年6月20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露营之歌》
火烤胸前暖 风吹背后寒
姜天骄

1937年,在日本关东军的狂轰滥炸下,东北抗日联军三军准备横渡松花江,踏上西征之路。部队顶风冒雨来到江边,江水滚滚,战马嘶鸣,政委李兆麟和战士们一起拾柴,在风雨中勉强点起篝火,一边烤干衣服一边等待后续部队。宣传科长陈雷有感而发,写下歌词记录当时的情景,经李兆麟政委修改后交给少年连演唱。

这支歌在部队传唱后,极大鼓舞了全军士气。后来,李兆麟、高禹民、于天放等将领也纷纷加入到歌曲的创作中。就这样,他们在战争的间隙中和战士们一路切磋、一路修改、一路传唱。从1938年5月写到1938年底,从帽儿山写到嫩江,经历了春夏秋冬四个季节,每段歌词讲述着当时艰苦卓绝的战斗生活。在歌词里,记录了全体抗联战士无论是在“朔风怒吼”、“冷气侵人夜难眠”的恶劣天气里,还是“蚊吮血透衫”、“足溃汗滴气喘难”的艰苦行军中;无论是处在“征马踟蹰”、“敌垒频惊马不前”的困苦条件下,还是“火烤胸前暖,风吹背后寒”的雪地露营时,都毫不动摇誓同日寇血战到底“重任在肩”、“夺回我河山”的钢铁意志。这就是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中诞生的著名歌曲《露营之歌》。

东北抗日联军的领导人都很重视发挥革命歌曲的组织和宣传作用。而包括《露营之歌》在内的东北抗联革命歌曲中,曲调的来源也很广泛,有东北民歌和民歌牌子曲,也有不少根据古曲、戏曲曲调填词的歌曲。但无论哪种类型,都反映了抗联军民的实际生活。

《露营之歌》就真实地反映了抗联部队西征的情况。歌曲按春、夏、秋、冬四季写成4段歌词,每段都离不开“火”字。因为在当时艰苦的战斗环境里,火不仅是战士们冬季的取暖工具,在夏天的战斗生活里,也天天离不开它。尤其在伏天里,火能驱赶蚊蠓的袭击,还能在阳光照射不进的阴暗密林里烤干衣服。《露营之歌》唱出了广大抗联战士的心声,也唱出了不屈不挠、与敌人抗争到底的战斗意志。

东北抗日联军可歌可泣、英勇无畏的牺牲精神,是中华民族争取独立宁死不屈精神的集中体现。《露营之歌》的主要创作者李兆麟也是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之一。

《露营之歌》全曲首次发表在1939年的《革命歌集(第二集)》中,是东北抗联三军集体智慧的结晶。战后收存于中央档案馆一直没有对外公开,直到1999年才被公之于世。

新中国成立后,《露营之歌》仍然被人们所喜爱,曾经被编入东北小学课本。歌词中的“火烤胸前暖,风吹背后寒”更是成为很多人的座右铭,至今震撼着我们的心灵,激励着我们向革命先烈学习,永远向前。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