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吴秉泽 王新伟报道:贵州省贵阳市近日先后印发《蓝天保护计划(2014-2017年)》、《碧水保护计划(2014-2017年)》、《绿地保护计划(2014-2017年)》,确立了该市空气、水源、森林保护的基本原则、工作目标、主要任务及保障措施。
“三大保护计划”明确到2017年,贵阳市要确保空气质量优良率保持在80%以上,8个市区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稳定在Ⅲ类,森林覆盖率达到47.5%,并将任务分解到具体单位,责任到人。
作为正在建设中的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城市,贵阳近年来以中关村贵阳科技园为引领,依靠科技创新,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现代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农业,加大节能减排力度,构筑绿色发展系统,积极探索一条西部欠发达城市经济发展与生态改善的双赢之路。
“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也是贵阳的核心竞争力所在。”贵州省委常委、贵阳市委书记陈刚认为,生态建设、环境保护的“紧箍咒”万万不能松,不能因发展经济而破坏生态环境。
深耕绿色农业。贵阳市实施新农村建设和乡村清洁工程,保护农村自然生态,建设现代生态农业产业体系,规模化发展高附加值的生态农业。去年,该市建设了20个现代农业高效示范园区,发展农业龙头企业144家、农产品加工企业40家。
做强绿色工业。贵阳以京筑区域合作系列活动为抓手,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区域合作”发展战略,以大数据、新医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制造业蓬勃兴起,新注册大数据及关联企业220多家,云上企业超过2900家,数据中心服务器突破2万台,以大数据为引领的电子信息产业规模达660亿元。
壮大现代服务业。依托生态和聚集优势,贵阳着力打造金融、物流、商贸、会展“4大区域中心”和旅游集散服务母港,避暑、会展经济异军突起,物流产业快速发展。互联网金融产业园形成前店后厂发展模式,113家金融机构在贵阳设立分支机构。
此外,贵阳市还通过“小手牵大手”,弘扬生态文化,倡导生态生活方式。目前,该市已建设生态文明绿色学校、生态文明绿色社区、生态文明医院等11个示范点,发展近50万人的“绿丝带”志愿者队伍,开展生态文明志愿宣讲、义务植树等志愿者活动。在全市范围内形成了浓厚的生态文明城市建设氛围。
在大力发展“无烟产业”的同时,贵阳市近年来深入推进“蓝天”“碧水”“绿地”三大保护计划,连年将“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列入十件民生实事,不仅保住了现有的生态存量,还持续扩张了生态增量。
据统计,贵阳市近两年来累计完成2232辆公交大巴车的清洁能源改造,先后建成总面积16平方公里的3个城市湿地公园和7.2平方公里的16个山体公园,红枫湖、百花湖、阿哈水库水质也从治理前的五类、劣五类提升到现在的二类、三类。
通过一系列举措,贵阳市不仅保持了经济的快速增长,也使得蓝天常在、碧水长流。2014年,该市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314天,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为100%,森林覆盖率提高到45%。今年1月23日,贵阳还顺利通过了创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国家考核验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