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版:绿周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5年6月9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面对种群数量比大熊猫还稀少的濒危状态,我们该如何——
留住江豚的微笑
本报记者 文 晶
上图:畅游在夹江中的江豚。
左图:安徽铜陵淡水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养护场。
本报记者 文 晶摄

作为全球唯一的淡水江豚,长江江豚虽然只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但目前其数量已经比大熊猫还稀少了:全流域只有1040头,长江里也只有500多头。如何从根本上挽救江豚这一濒临灭绝的珍稀物种,永远留住它美丽的微笑?5月下旬,《经济日报》记者对安徽省铜陵市淡水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进行了实地探访。

微笑来之不易

从铜陵市区出发,驱车20公里到达大通镇。这个千年古镇至今仍保持着古风古貌,穿过澜溪古街不到2米宽的小巷,下到江边,搭乘机帆船,10分钟就到了江心洲——和悦洲。保护区养护场就位于和悦洲与铁板洲之间的夹江上。上了岸,便看到洲上杨柳依依,风轻云淡;江上水鸟逐波戏浪,江岸树影婆娑起舞,水色秀丽。这里是世界上首座利用半自然条件对江豚等进行易地养护的场所,10头江豚在这个长1600米、宽200米的世外桃源安静地繁衍生息。

“小雌就这两天就要生了,你看她肚子多大了,得多喂几条鱼!”在这里当饲养员已经9年的张八斤拎着鱼,往小雌的方向甩,顿时,水面泛起涟漪,7、8条1米多长的江豚游出水面,争相竞食,圆圆的脑袋,青色的身体,上扬的嘴角天然呈微笑状,萌美至极!

“这就是江豚的微笑!”保护区技术处张西斌主任忍不住赞叹:“江豚很聪明,智力相当于大猩猩,而且特别重感情,刚出生的小江豚喜欢待在妈妈的背上,妈妈就这样带它一年。江豚繁殖率很低,每胎只产一头。这个养护场从2001年活体捕捉了4头江豚开始,不断‘添丁进口’,每年5月都是江豚的繁殖期,去年出生了2头,今年这头马上就要出生了,我们就有11头了!”

为了保护长江珍稀物种,1985年9月,国家环保局批准在铜陵大通建设白鳍豚养护场,2000年12月,安徽省人民政府批准在安徽省铜陵白鳍豚养护场基础上建立铜陵淡水豚类省级自然保护区。2003年6月,国家环保总局批准建立国家环境保护长江重点水生野生动物保护中心,2006年2月,国务院办公厅批准将铜陵淡水豚类省级保护区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如今,铜陵淡水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范围从安徽省铜陵市铜陵县三江口至繁昌县荻港镇,包括铜陵、枞阳和无为等县市的长江江段,全长58公里。这个江段蜿蜒曲折、河汊众多,总面积约31518公顷,是长江珍稀物种理想的栖息地。这块以滩涂湿地为主的内陆淡水湿地,有鱼类66属23科86种,占长江鱼类种群的30.7%;被列为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的长江鱼类共有16种,保护区就有其中的9种,占56%。主要保护对象包括白鳍豚、江豚、中华鲟、达氏鲟、白鲟、胭脂鱼等。

“长江江豚是全球唯一的淡水江豚,淡水生物‘金字塔’的尖尖儿。2006年,长江白鳍豚已经宣布功能性灭绝,我们现在想的就是怎么能保住江豚,永远留住江豚的微笑!”保护区管理局局长郑邦友的语气很严峻。

栖息环境得到改善

从2003年开始,长江每年全面禁渔3个月,对于铜陵保护区江段,这个时间是每年的4月1日到6月30日。

“禁渔有效地保护了鱼类繁殖,对恢复长江生态环境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张西斌告诉记者:“今年3月份,郊区大通镇鹊江江面长江江豚活动频繁。很多市民都看到,每天下午3、4点钟左右,总有4至5头江豚在鹊江江面游弋,不时地露出水面,在水面翻滚。这样的状况持续了约1个星期。这个区域是保护区的实验区,多年的生态保护和禁渔措施,对江豚肯定有好处。”

2007年,国家发改委、原国家环保总局根据国务院的批复,决定从中央预算内专项资金中安排5958万元用于环保系统湿地保护工程项目建设,铜陵淡水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湿地保护工程被列入其中,获国家专项资金1852万元。据了解,铜陵淡水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湿地保护工程建设项目总投资2646万元,除国家投资外,地方配套资金投入794万元。项目包括建设4处保护站、48公顷滩涂植被恢复、4处虫鸟检测点及科研检测设施。湿地的恢复,将为这一区域江豚的生存提供“一线生机”。

“今年是保护区30周年,国家建设长江经济带,许多专家学者提到长江生态保护,我认为这线‘生机’越来越清晰了!”郑邦友告诉记者。

的确,在5月19日召开的全国政协双周协商座谈会上,政协委员和专家学者认为,长江经济带的湿地保护与恢复工作已到刻不容缓的地步。安徽省也已在长江沿岸建立了铜陵淡水豚、安庆沿江湿地、宣城扬子鳄、池州升金湖、贵池十八索、当涂石臼湖等6处国家级和省级保护区,受保护面积达21.8万公顷,使长江珍稀濒危物种的栖息地环境得到有效改善。

保护区的研究工作也为生态保护提供了更准确的依据。目前,保护区已基本建立了一套数量众多、门类齐全的“科技档案”。档案包括保护区科研人员在国内外核心学术期刊上发表的学术论文、保护区科研仪器的说明书,以及长江江豚的饲养记录等资料。保护区科研人员还独创性地建立了协同管理机制,运用现代的管理手段,建立了一套地理信息系统。现在科研人员坐在办公室里通过远程视频就可以观看江面情况,为保护区建立数字化管理系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重建失去的家园

江豚的生存仍面临人类活动的巨大威胁——电捕鱼、雷管炸、海网拖等毁灭性捕捞,造成鱼类枯竭,从而使江豚严重匮乏食物;同时,这些工具必定造成江豚受伤和死亡;长江干流水质的逐渐恶化,严重危害了江豚和鱼类资源的生态;无序采砂活动、高密度的船只中断了江豚种群的栖息地和索饵地的通道,极大地威胁着江豚的安全。

安庆师范学院于道平教授长期致力于江豚研究,20多年来亲手解剖过200多头死亡江豚。他认为,渔业资源大量破坏导致的饥饿和随之而来的机体免疫力下降是安庆江段长江江豚死亡的主要原因,可能也是全流域江豚死亡的主要原因。

延长禁渔期,让长江生态得以彻底恢复;设立标识,经过重点水域的船只减速慢行;加大对各种破坏性捕捞的管理和处罚……这些都是我们可以想得出的办法,但是也要付出相应的经济代价。

铜陵淡水豚保护中心总工程师蒋文华告诉记者,现存的江豚数量正以每年13.73%的速度下降。若不采取有效手段,长江江豚灭绝时间估计为24-97年,“迁地保护是目前唯一有效的途径。我们希望有更广阔的水域可供江豚长期生活”。

据了解,从2006年开始,铜陵保护区养护场已经成功实现江豚在人工环境下繁殖,种群数量一直维持在10头左右,但是,该水域位于铜陵市大通镇的和悦村和永平村之间,当地菜农所用的肥料和农药经雨水冲洗后流入夹江,也对江豚健康造成严重威胁;夹江水域与长江隔断,夹江中水不能流通,所以在夏季炎热的时候水域温度高达36℃左右,已达到江豚生存的极限;而且夹江水域面积太小,丰水期水域36公顷,最多只能养育10-20头江豚,环境容量成为迫在眉睫需要解决的问题。

“可以利用铜陵南夹江裁弯取直工程,将南夹江作为长江江豚迁地保护新基地。这段江面呈现‘几’字形,全长25千米,在保护区核心区,建成后河道不通航,周围无大型工业、蔬菜基地,水域面积远大于现有基地水域面积,当地正在规划建成湿地公园。如能把江豚引入该水域,将使湿地公园更具特色。”蒋文华热切盼望着能给江豚一个更大更美的新家,“我们还期望和长江江豚迁地保护的机构加强交流,进行活体交换之类的合作,让江豚家族更健康地繁衍生息下去。”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