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版:创周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5年6月8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在校创业 梦想与青春作伴
本报记者 牛 瑾 通讯员 马 超
天津好度科技有限公司的团队成员就技术问题进行交流。 (资料图片)

近年来,高校毕业生数量逐年攀升,今年应届毕业生预计将达到750万,就业总量压力依然存在。国务院日前印发《关于进一步做好新形势下就业创业工作的意见》,明确将“创业”二字作为国家促进就业的重要手段。对于很多人来说,创业舞台的搭建是在校园完成的。那么,高校如何在保护创业、促进就业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围绕一系列社会关心的热点问题,《经济日报》记者采访了南开大学团委书记、校园创业基地负责人李康——

记者:大学生就业形势目前并不乐观,高校应如何把支持学生创业工作落到实处?如何探索符合大学生特点的、支持创业的制度?

李康:南开大学推动创新创业的目的在于,适应经济新常态发展的要求,服务国家创新驱动发展的战略,培养创新型人才,以创新带动创业,以创业促进就业。为此,我们专门设立了创新创业教育工作领导小组,投入专项经费,做好顶层设计,形成推动创新创业工作的强大合力。同时,以“创青春”创新创业系列赛事等组成的赛事体系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意识,以导师团、课程库组成的教育体系提升学生创新创业技能。

经过多年探索,目前已经初步形成“一体两翼三支撑”的南开创新创业模式,将创新创业工作落细落小落实。“一体”,就是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两翼”,是指线上平台与线下平台。线上平台即闯先生创业空中孵化平台;线下平台即南开大学众创空间,其中与高新区准备合作创建的i维创新空间,也是借助天津自创区资源为南开师生搭建的又一个创新创业的阵地。“三支撑”,指的是通过政策扶持、资金支持和一站式服务助推学生的创业实践。

目前,南开大学已支持29个团队入驻运营、10多个团队注册公司,为160多个团队、近千名学生创业者提供了一站式服务,涵盖机器人产业、艺术设计、服务业等多个行业。

记者:在校生在创业过程中应该注意哪些问题?学校应如何引导、让学生少走弯路?

李康:在校大学生创业最大的问题,就是理论储备与实践经验均相对不足且相互脱节。对于高校来说,一方面必须注重理论教学,夯实知识基础,着力激发学生创新创业的持续动力;另一方面,要聘请创业导师,对大学生进行实践方面的引导,不断完善创业教育,努力培养学生的企业家精神和实践能力。

南开大学将创新创业教育列入全校学生的公共选修课,完成课程学习、通过测评考核的学生可以获得学分。暑假开设《就业与创业实训》选修课,改变以往教师授课的模式,聘请在国内外著名企业有丰富职业阅历的专业人士和成功创业的企业家担任主讲人,让学生与其面对面交流。

同时,南开大学还开设了创业班,分为创业构思、创业计划、创业实践、创业加速等4个不同的发展阶段,通过课程库、讲座库、案例库、导师库、私董会等模块培养创业学生能力、提供创业实践方案。“四库”建设依托商学院师资力量和校友资源,开展“订单式”和“菜单式”的各类教育活动,夯实创业基础、扩展创业能力、指导创业项目;私董会在整合校内外资源成立私人董事库的基础上,由私董直接融入学生团队,通过传帮带参与创业项目的“董事会”工作,助力学生企业成长。

记者:近年来,从国家到地方都出台了一系列扶持大学生创业的政策,在执行过程中却难以落地。学校该如何帮助解决政策“最后一公里”的问题?接下来还将采取哪些措施促进创业带动就业?

李康:对于高校来说,必须做好政策的宣讲解读。学校应充分利用官方平台、校园网络、微信平台等全媒体途径,用青年人喜欢的语言、表达方式讲解创业政策,让政策易理解、能落地;充分发挥学生科技协会、创业类协会等学生组织、社团的阵地作用,促进政策在学生之间的交流分享。在创业公开课、创业班的培训过程中,也安排有对创新创业最新政策解读的内容,让政策走到学生身边。

待新校区启用以后,南开大学将进一步完善学生创业广场,设立南开校友企业家俱乐部,打造更大体量、面向校内外的创业中心,形成“三点一线”的“创新创业一条街”,与南开大学商学院、南开大学MBA中心连接起来,与天津市南开区创新街区贯通起来,构建一个点线面相结合的“创新创业生态系统”。同时,加快创业相关学科建设,主动对接政府和企业,推动创新创业要素向社会延伸、向产业转化。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