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中国故事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5年6月5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那一张张 匿名的汇款单
本报记者 王金虎 通讯员 娄 倩
李明强在填写汇款单。 马 旭摄

有人把山东枣庄黄庄乡供电站农电工李明强保留下来的汇款单排列在一起,足足有12米长。这特殊的“汇款单”,见证了他的爱心之旅。

第一笔汇款,是他1995年寄出的。

当年9月,山东滕州市界河镇中西曹村年仅28岁的青年农民张广中,为抢救落水青年英勇献身。他牺牲后,留下了90岁的奶奶、65岁的父亲、4岁的女儿张琳琳和一个正在部队当兵的弟弟,家庭一下子失去了顶梁柱。

几天后,一份署名“莫言”的200元汇款单,通过界河镇政府办公室转给张广中烈士的女儿张琳琳。此后的每个月,张琳琳都会收到100元汇款。

这一张张汇款单让张广中的父亲张尚顶摸不着头脑,这位憨厚朴实的老农没有领取汇款,而是将每张汇款单保留起来。按有关规定,过期不领的汇款,邮电部门可以按原汇款人的地址退回,可界河镇邮电支局也犯了难:“这无具体地址、无汇款人真实姓名的汇款退给谁呢?”

1996年10月,张广中的弟弟张广桥从部队退伍后,张尚顶拿出这些汇款单,让他去寻找这位叫“莫言”的好心人。查看这2000多元的汇款单,张广桥发现汇款地址是同一个:枣庄市市中区。可市中区这么大,到哪里去寻找这个匿名的“莫言”呢?1997年5月的一天,一封署名“莫言”的来信寄到了张尚顶手中,信中只有几行字:“老人家,你们不必费心找我,我和广中是同龄人,他舍己救人、见义勇为的高尚情操我十分钦佩,这些钱是我从自己的工资里拿出来的,只是在尽自己的微薄之力。”信是用单位公用信笺写的,而顶端的单位名称却被裁掉了。张广桥仔细地端详这封信,终于在信纸底端发现有一行小小的数字。张广桥尝试着用电话拨打这几个数字。电话通了,是枣庄市市中供电局黄庄乡供电站,经询问,职工中没有一个姓“莫”的。

张广桥没有泄气,他觉得“莫言”应该就在黄庄乡供电站工作。在向黄庄乡供电站的负责同志说明情况后,张广桥随即拿出一沓汇款单。面对熟悉的字迹,供电站的老站长把腿一拍:“错不了,肯定是他。”

老站长领着张广桥来到食堂,指着正蹲在地上洗菜、穿着洗得发白旧衣裤的电工李明强说:“他肯定是‘莫言’!”

原来,当年李明强在报纸上读到张广中的事迹后,深受感动,他对妻子说,想为烈士家庭尽一点力,今后每月出100元资助烈士的女儿。妻子非常赞同:“就当我们多了一个女儿吧!”那时的李明强每月工资仅260元。

后来,李明强坚持资助张琳琳完成学业,直到她参加工作。2012年10月,因为工作认真、成绩出色,李明强被调到齐村客户服务分中心,担任安全员。

李明强一向乐于助人。枣庄市齐村客户服务分中心“代理妈妈”团队成立时,李明强就加入进来,成为“代理妈妈”,帮助困难家庭的孩子。

2007年,李明强从电视上看到,山东临沂市沂水县黄山铺镇西黄庄村齐文山患有腿疾,生活困难,两个孩子齐新焕和齐新凤面临辍学。李明强又每月给这个贫困家庭寄100元钱,有时还给他们寄去衣物包裹,直到现在都没间断。如今,齐新焕和齐新凤姐妹俩经常给李明强写信,向他汇报学习情况。

李明强说,100元钱买不了多少东西,但能给处于困境中的孩子们带来温暖。他长期资助贫困家庭的事情被传为佳话,并影响教育着身边的人。他所在的单位有越来越多的职工主动加入到“代理妈妈”团队中来,用自己的力量帮助了38名孤困家庭的留守儿童。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