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版:绿周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5年6月2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拯救华北平原地下水
——河北省开展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试点
本报记者 雷汉发
景县正在进行引水工程涵闸建设。
辛集市马兰农村的喷灌设备正在工作中。

本报记者 雷汉发摄

严控地下水超采。开展华北地下水超采区综合治理,超采区内禁止工农业生产及服务业新增取用地下水。京津冀区域实施土地整治、农业开发、扶贫等农业基础设施项目,不得以配套打井为条件。2017年年底前,完成地下水禁采区、限采区和地面沉降控制区范围划定工作,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区域提前一年完成。

——摘自《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

初夏,正是华北平原小麦浇水追肥的时节,在黑龙港流域的景县龙华镇一片绿油油的农田中,记者看到农民们浇灌小麦没有像以前一样大水漫灌,而是将管道直接铺设到田间地头进行喷灌和滴灌。该镇一位负责人告诉记者,这是种植大户津龙公司连片种植的16000亩小麦,与往年相比,在用水上出现了三大变化。其一是所有地块全部采用了抗旱节水品种,一年至少可以减少两茬浇灌;其二是建设了雨水回收利用系统和客水储存系统,全面停止了抽取地下水;其三是实施了地表节水灌溉工程,杜绝了大水漫灌的浪费现象。因此,仅当季小麦就节约用水300多万立方米。

龙华镇节水工程的实施,是华北平原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的一个缩影。在河北开展该项目试点一年间,水利工程已累计完成投资50亿元,通过“节、引、蓄、调、管”等综合措施,发展高效节水灌溉面积350多万亩,形成7亿多立方米的地下水压采能力。

“漏斗”威胁华北平原

上世纪80年代以来,水资源短缺的阴影一直笼罩着河北省。该省人均水资源不足300立方米,仅为全国平均水平1/7。截至2013年年底,河北已累计超采地下水1500亿立方米左右,面积达6.7万平方千米。地下水水位不断下降,全省形成7个较大地下水漏斗区。

地下水超采的第一个恶果为水位严重下降,水井越打越深。据河北省水利厅副巡视员张宝全介绍,河北全年总用水量200亿立方米,但有50亿立方米靠超采地下水,而这其中农业灌溉耗水量最大,占总用量的70%。而河北总共有90多万眼机井,这些机井90%在农村,大部分都是100米以上的深井,有的地方甚至达到500多米深,而且有越来越深的倾向。黑龙港流域深层地下水水位每年下降达到1-2米,由于水位不断下降,数万口机井因水源干凅而报废。有人对衡水地区农村的4万眼深机井进行跟踪调查,发现年均报废率达到3%到4%左右,每眼机井报废都给农民带来几万甚至十几万元的经济损失。

地下水超采的第二个恶果是地表严重沉陷。河北省地矿局第四水文工程地质大队副队长杜兴明介绍,40年来沧州市区沉降最深的地方达到了2.4米,是全省下降幅度最大的地方。“一般情况下沉降20到40毫米属于轻微程度,大于60毫米就会引起地面沉降灾害了。沧州在2007年左右就达到每年沉降60毫米以上。”杜兴明说。该市人民医院的一幢宿舍楼的窗台原本离地面1.5米,因为沉降已经接近了地面,最终只能被拆除。而衡水、邢台的地表也在40年间下降了1米以上,许多地方出现了几公里甚至几十公里的地层裂缝,去年河北省地矿局第十一地质大队,对邢台“宁柏隆”浅层地下水漏斗区水的地层裂缝进行详细勘查,发现有一条地层裂缝总长达29.5公里,穿过了6个村庄,上百间民房受到地裂影响而损毁。

河北省水利专家魏智敏说,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石家庄,人们拿扁担就能从井里打到水。那时,乘船从天津,经大清河、子牙河就能到石家庄,再由滹沱河便可到达正定、藁城。然而,现在的滹沱河几近断流。石家庄从1996年到现在一直干旱,当年的石津运河早已成了灌溉渠道。“如果华北平原地下水超采得不到有效制止,再过四五十年,这里将陷入没有地下水可用的绝境。”魏智敏感叹。

从上到下迅速行动

2014年年初,中央出台1号文件,要求“先期在华北地区河北省开展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试点工作”。同年4月,国务院副总理汪洋赴河北考察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试点工作,他强调,地下水超采治理是保护资源、改善生态、保障民生、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要,要着眼长远发展,着力体制机制创新,扎实开展试点工作,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办法,促进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

一个由中央财政出资63亿元、省级财政自筹配套11.5亿元试点项目在河北全面拉开帷幕。河北省迅速出台《河北省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试点方案(2014年度)》,编制了《河北省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规划(2014-2030)》,决定其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规划面积涉及9个设区市115个县、市、区,面积为6.7万平方公里。治理重点为黑龙港流域的衡水、沧州、邯郸、邢台4个设区市的49个县、市、区,面积为3.6万平方公里。目标是到2017年退减地下水超采量42亿立方米,压采率达到70%,城市市区地下水位明显回升,区域地下水位下降速率明显变小,丰水年止跌回升;到2020年退减地下水超采量54亿立方米,压采率达到90%,太行山山前平原浅层水位小幅回升,地下水漏斗中心水位回升、面积减小;到2030年地下水超采量全部得到退减,基本实现采补平衡,地下水漏斗中心水位大幅回升、面积减小。

为了做好这项工作,河北省在一年间召开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试点推进会、工程调度会、现场观摩会等达到了10多次。省委书记周本顺强调,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是河北的命脉工程,国家将河北列为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试点,对河北而言是重大的历史机遇,也是河北的历史使命。我们要把这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工作抓出成效,确保按期高质量完成试点工程。

在工程开始前,省长张庆伟代表省政府分别与相关市行政主管签订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目标责任书,把责任目标层层分解到位四个设区市的各个县乡村。

全面严控过度超采

治理地下水超采,是一项系统工程,系统工程重在综合施策。河北省出台的年度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试点方案,把目标确定在“节、引、蓄、调、管”等5大方面,系统庞大的地下水压采在河北省如火如荼地展开。

河北是农业大省,农业节水是治理地下水超采的大头。据河北省农业厅相关负责人介绍,2014年,河北共投资12.6亿元,实施调整种植结构和农艺节水项目,确保到2015年实现地下水压采3.59亿立方米。其中,灌溉小麦种植面积减少76万亩,压采1.37亿立方米;实施生物及农艺节水项目381万亩,压采2.22亿立方米。

在辛集市马兰农村的马兰农场万亩节水小麦示范方中,记者看到农工们正在利用地下滴灌设备给小麦浇水。副场长刘梦军告诉记者,以前农场种小麦,一般都采用高产品种,根本没有考虑是否节水。一年至少要浇灌3到4次,而浇水方法也是大水漫灌,每亩小麦至少要用水80到100立方米。地下水超采治理试点以后,更换了高产抗旱品种,安装了新式喷灌、滴灌系统,不仅使得小麦生产普遍由3遍水变成了2遍水,同时每亩只需要40立方米水左右,每亩平均节约开支40元以上。

减少地下水开采,提高地表水引蓄能力是关键。这当中包括用好天上的雨水和通过重点工程调引而来的黄河水、长江水。在景县一个面积84亩的巨大坑塘挖掘现场,上百台机械同时施工。景县水务局副局长刘兰生告诉记者,这里原来是低洼地,现在要做水利工程,还需向下深挖8至10米。水塘建成后预计最大蓄水能力40万立方米。目前,景县正在建设的大小坑塘达到890个,完工后能蓄水2500万到3000万立方米,预计到2020年能蓄水8000万立方米。

衡水市市长杨慧则介绍,像上述大型地下水超采治理项目,在衡水共有40多个,高峰期每天出动9800台机械、3万多人。除了加快重点工程建设外,还要动员各方力量改造乡村坑塘7000多座,力争到2017年,基本建成地下水压采替代水源工程和河渠坑塘连通水网,实现减少深层地下水开采8亿立方米;到2020年,实现地下水采补基本平衡,水环境持续改善。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