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微信社交普及,朋友圈红火繁荣。话说,这朋友圈也是分“帮派”的,譬如“鸡汤”派、晒照派、购物派,等等。还有一个派系很难用具体行为界定,可称之为“辣妈派”。她们乐于分享育儿美文、秀秀萌宝照片、贴出“海淘”清单,或许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我国母婴市场的火热程度。
有什么样的消费群体,就会产生什么样的市场。“辣妈派”多为80后甚至90后,她们与互联网一起成长,习惯了利用网络满足购物需求,又具有较高的消费能力,接受的信息也是全球化的,倾向于购买进口商品。一大波电商平台开始涉足母婴用品,大都做起了跨境业务;机构投资者和大众投资者也对这个领域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然而,妈妈和孩子的钱并没有想象中那样好赚。由于产品同质化严重、品牌建设匮乏、全球购买竞争激烈等原因,我国的母婴市场网站目前还停留在拼低价的阶段,即便少数名气较大的也是只赚吆喝不赚钱。比如,2003年成立的“红孩子”曾经坐到了国内细分市场的头把交椅,后来却因遭遇巨大的经营危机而淡出了资本圈与竞争对手的视线,最终于2012年被苏宁方面全资收购。
“红孩子”的失败,除了与整体大环境有关,团队动荡等内部因素也脱不了干系。因此,不能将其作为否定母婴市场电商化趋势的依据,而是要努力挖潜,找到突破市场困局的道路。就目前情况而言,“移动端+社区化”或许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首先,强化移动端布局,由此形成情感黏性。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人们越来越多地通过移动端获取各类新闻与产品信息。对于新一代的妈妈们来说,她们更喜欢把握住碎片化的时间,利用APP实现消费。《2014年度中国母婴人群消费行为研究报告》的一组数字验证了这一变化:通过手机网络获取母婴类产品与品牌信息的比例高达70.94%,而传统网络与电视占比分别为18.29%与8.63%。
与PC端的搜索型购物不同,移动端更适合以一种主动的形式将商品推介给消费者。换句话说,当辣妈们点开某电商手机平台时,希望可以直接看到所需商品品类中综合评价最高的那一个,然后迅速下单,完成交易。这需要电商们运用大数据做好专题集纳,对消费者施加深度影响。同时,也要瞄准受众面更加广阔的中低端市场,将通过智能手机接近电商的、身处乡镇的年轻妈妈们培养成新的消费群体,提供适合她们需求的商品。
其次,打造社区化营销,借此稳定消费群体。社区化与移动端紧密相关,辣妈们的晒单行为就是建立在移动端客户的特点之上。我国母婴消费市场有其特殊性,缺少能够有效沟通信息、解释产品可靠性的渠道。对于相比价格和品牌更在乎可信赖口碑的中高端用户来说,这是致命的短板。她们迫切需要通过社区用户分享使用经验形成对某个产品的信赖,进而成为其稳定的消费群体。
总之,与年均诞生1600万名新生儿、新生代母婴群体人均年消费5000元至18000元的庞大市场相比,我国母婴电商平台可谓刚刚起步,只要它跟上消费群体变换的脚步,未来将大有可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