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版:要闻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4下一版 2015年5月30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金色”梦想家
——记河南科技学院杂交小麦工程技术中心主任茹振钢
图为茹振钢教授(右一)在田间为学生授课。本报记者 夏先清摄

本报记者 夏先清 通讯员 赵同增 吴玲玲

戴上草帽,蹬上自行车就往地里“钻”。这并不像是一个大学教授的生活画面,然而,河南科技学院的茹振钢却乐此不疲。小麦,是他最惦记着的事。

茹振钢,河南省小麦抗病虫育种首席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国家级特色专业“农学”学术带头人、国家小麦工程客座研究员、河南科技学院杂交小麦工程技术中心主任。在素有“中原粮仓”美誉的河南,茹振钢有一帮“铁杆粉丝”,他们称茹振钢为“粮财神”——他培育的品种让无数农民的小麦亩产量从上世纪80年代的600多斤增加到现在的1300多斤,农民们的粮仓充实了起来,钱包鼓了起来。

今年“五一”前夕,茹振钢获得“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这是他继2014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以来,再一次获得重量级荣誉。

搞科研得有“傻子精神”

5月19日,记者在河南科技学院小麦中心见到了茹振钢,一张黑黝黝的脸庞,戴着一副厚实的眼镜。一开口,洪亮而略显嘶哑的声音就透露出朴实与敦厚。“投身农业,让更多的人吃饱饭,让农民富起来,一直是我的梦想。”茹振钢回忆起自己儿时的经历颇为感慨,“我们这一代人,从小兄弟姐妹多,小时候没吃过几顿饱饭。”

1981年,刚大学毕业的茹振钢,被小麦育种界赫赫有名的黄光正教授相中,成了黄教授的助手。

黄光正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成了茹振钢的座右铭:“搞科研的人得有‘傻子精神’,得有牺牲精神,得有科学精神,没有这个‘傻子精神’,干不成大事育不成大品种!”茹振钢说,“傻子精神”,是他从恩师黄光正手中继承的最宝贵财富。

30多年来,茹振钢每天工作都在10个小时以上,经常吃住在实验室。河南省杂交小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彻夜长明的灯光,见证了他对小麦育种事业的爱与痴。

科学研究没有捷径,为了确保科研数据的完整和准确,几十亩的实验小麦,他一株株地手工脱粒,风里雨里,一干就是个把月,抬头满脸尘土,低头两脚泥巴。

为了掌握各地小麦的生长情况,茹振钢深入河南省各地田间地头进行调查研究,全靠公共汽车和自己一双脚底板。他走了一村又一村,厚厚的笔记本上记录着不同地区小麦的生态环境,记下了各地区主要小麦品种的生物特点及生产水平。

“年可以不过,实验不能停,一年365天,我一天也离不开小麦。”即使在春节,茹振钢回家给母亲拜完年也不忘到大田里看苗情,节日里此起彼伏的鞭炮声,成了督促茹振钢快步前行的“鼓点”。

凭着在科研上取得诸多成果,茹振钢先后荣获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庄巧生小麦研究贡献奖、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全国先进工作者等荣誉,茹振钢也成了教授、硕士生导师、河南省小麦抗病虫育种首席专家。茹振钢对这些身份都不在意,他依然“生长在田间”,照样坐着农民的“小三轮”走村串乡,他还是那个30多年前的“傻子”。

十年磨剑成就“黄淮第一麦”

一粒种子改变世界。

茹振钢或许体会更深!“刚开始工作的那年夏天,我去河南南阳、驻马店等地区调研,眼看就要到丰收的季节,突然一场暴风雨,大片大片的小麦倒在地里,真可惜啊!”回想起当年的那一幕,茹振钢至今仍然心痛不已。

那次调研结束后,茹振钢心里喊出了一个响亮的口号,“一定要研制出能够经受各种自然灾害考验的小麦品种!”

经过不懈努力,茹振钢带领的研究团队先后育成“百农62”、“百农64”、“百农160”等一系列优质小麦新品种,在矮秆高产、多抗广适小麦的研究上越走越远,终于在历经了10年的坚持和忍耐后,让“百农矮抗58”这一突破性品种“横空出世”。

“百农矮抗58”成功解决了小麦高产大群易倒伏、矮秆品种易早衰、高产品种品质不优和稳定性差、稳产性与广适性难结合等种子培育的四大技术难题,体现出高产稳产、矮秆抗倒不早衰、抗逆抗病适应性广、优质中筋、稳定性好等难得的优势。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小麦专家程顺和对“百农矮抗58”盛赞有加,认为它是“我国近30年来最具突破性的小麦新品种”。

如今,“百农矮抗58”仍是全国种植面积最大的小麦品种,累计推广2.6亿亩,实现增产效益170多亿元,被誉为“黄淮第一麦”。它在产量上的贡献,意味着国人所吃的每8个馒头中,就有1个来自“百农矮抗58”!2014年,茹振钢因“矮秆高产多抗广适小麦新品种矮抗58”的品种选育及应用方面的重要贡献,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而茹振钢也因为“百农矮抗58”带来的巨大经济效益,被农民朋友亲切地称为“粮财神”。

向小麦产量“天花板”发起冲锋

有专家认为,我国黄淮地区的小麦产量已经达到了很高的水平,顶到了“天花板”,想要进一步提高产量是“难上加难”。如何突破?茹振钢的思绪和视野跳向了东北和广东、福建等地区。

高纬度地区的小麦耐弱光,低纬度地区的小麦耐强光,把“高低纬度”地区的小麦进行重新“组装”,会有什么样的结果?这种创新思维带来的灵感,让茹振钢“急不可耐”地南下北上,搜罗种质资源。福建地区早已不再种植小麦,茹振钢登上武夷山找到几株麦苗,他如获至宝地将其装在矿泉水瓶中,小心翼翼地捧回河南新乡。

现在,这种高光效小麦新品种已经培育成功,既耐弱光又耐强光,茹振钢夸它“早上班,晚下班,中午还不休息”,不仅适应性更广,而且增产增效。

为了给粮食生产储备好技术和新成果,茹振钢带领团队,与来自中国农业大学、中国农科院遗传研究所、西北农大等高校与科研院所的育种专家联合攻关,向“世界100年、中国60年”没有攻克的难题——雄性不育系杂交小麦课题发起“冲锋”。

“美国在玉米杂交育种上掌握了话语权,袁隆平院士在水稻杂交育种上占领了制高点,我们要在杂交小麦上抢得先机!”目前,茹振钢育成的小麦雄性不育系BNS,成为我国杂交小麦研究利用的热点,杂交小麦已初见成效,技术已趋近成熟,今年在河南新乡种植的200多亩BNS型杂交小麦长势喜人,推广前景乐观。

“在小麦杂交优势利用上,我们距离成功仅一步之遥!”茹振钢非常兴奋地告诉记者,这个杂交小麦新品种一旦通过考验大面积推广,会比常规品种每亩增产100至150公斤,在我国最大的小麦主产区实现杂交小麦研发新突破,有望成为提高我国粮食安全水平、占领国际种业竞争制高点的科技支撑。

茹振钢正续写着自己的“金色”梦想!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