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乔文汇
巍巍天山,气象万千。
如果把新疆大地比作一部打开的书,那么横亘中部的天山就是书脊,南疆和北疆则是这部书的精彩篇章。
阅读新疆,从一组数据开始:2014年,地区生产总值9264亿元,同比增长10%。经济结构持续优化,内生动力稳步提升,非石油工业增幅高于石油工业5.4个百分点;人均消费额近万元,而居民消费价格仅涨2.1%。今年一季度,经济平稳开局、亮点突出,第三产业超过第二产业,成为经济增长第一动力。
数据的背后,折射出一年来新疆经济的积极变化,这为新疆的长治久安奠定了坚实基础。
去年5月28日至29日,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召开,对新疆工作作出全面部署,新疆站在了历史的新起点。“紧紧抓住重大历史机遇,以昂扬向上的良好精神状态,不折不扣、响鼓重锤、狠抓落实。”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书记张春贤的话语催人奋进。
新机遇、新部署、新起点,这一年,新疆迎接新挑战。
新常态、新理念、新发展,这一年,新疆奋笔写新篇。
经济发展蓄积新动能
暮色降临,克拉玛依河流光溢彩,仿佛一条玉带穿城而过。“无中生有”,克拉玛依市这座建在戈壁荒滩上的油城引水入境,城市有了水的灵性;“无中生有”,克拉玛依从单一的油经济迈向了“多点支撑”,最近一年来,发展的“混合动力”日益强劲。
今年4月10日,新疆移动数据中心在克拉玛依云计算产业园奠基。“这是园区的标志性项目,建成后将成为西北地区最大的云计算数据中心。”园区管委会副主任李云说,“今后我们将重点推进全球云计算基地、全国大数据应用基地和中亚服务外包基地建设,不仅为本地油气技术服务、中亚商品交易等提供支撑,还要为全国以及亚欧市场提供信息产品服务。”
从开采石油到“开采”数据,从“地下”到“云端”,克拉玛依实现了精彩一跃。
很长一段时期,新疆经济结构主要是“一黑一白”,黑色是指石油石化产业,白色代表棉花产业。克拉玛依是石油石化产业的重镇,阿克苏是著名的棉花产业基地,两者最具代表性。最近一年来,阿克苏与克拉玛依一样,产业结构实现多元,发展“色调”更加明丽。
作为全国优质棉生产基地,阿克苏地区棉花产量占全国九分之一,但长期以来,阿克苏棉花以皮棉外销为主,没有形成优势。近年来,该地区发挥优势,以工带农,延伸产业链,正将南疆盆地打造成纺织产业高地。
阿克苏纺织工业城是当地纺织产业集聚区。“这里不仅是产业高地,还是劳动力就业基地,已成为地区发展的新引擎。”管委会经济发展局局长张彬告诉《经济日报》记者,去年纺织工业城实现工业总产值40.8亿元,同比增长20%。今年1月至4月,实现工业总产值15.38亿元,累计入园企业125家。
克拉玛依、阿克苏分别地处北疆与南疆,这两个地区的变化,是新疆发展的缩影。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以来,新疆经济新的增长点不断涌现。如今,新疆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紧紧抓住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建设机遇,引导混合所有制经济、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统筹推进电子信息、新材料、装备制造业、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新动能、新引擎正在形成。
民族团结凝聚正能量
在新疆,各族群众特别喜欢艾德莱斯绸制作的服装,这种传统的手工织品图案丰富、色彩绚丽。阿克陶县上林纺织有限公司负责人热汗古丽·依米尔告诉记者,她觉得艾德莱斯绸的色彩非常迷人,多样更不失包容,“我想,每一个民族都是艾德莱斯绸的一种颜色,各民族融合在一起,才成就了多姿多彩、幸福和谐的新疆。”
一条艾德莱斯绸,舞动民族团结风。在乌鲁木齐市永睦社区,有一支艾德莱斯巾帼小分队,成员身着艾德莱斯裙工作,成为一道流动的风景。她们在为社区居民服务的同时,也传播着发生在身边的民族团结故事。社区负责人说,民族团结要从点滴做起,各族居民通过社区这个纽带,已经结下深厚情谊。
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以来,民族团结在新疆更加深入人心,一个个民族团结的感人故事在天山南北广为传颂。“没有民族团结,就不会有今天的好日子。”这已成为各族群众的共同心声。
在阿勒泰市巴里巴盖乡萨尔哈仁村,汉族村民龚贵生18岁那年父亲去世,他得到了哈萨克族乡亲们无微不至的照顾,还被大家称作“海拉提”,就是坚强、勇敢的意思。他不忘乡亲们的恩情,帮大家跑贷款、修水渠……“遇到困难,第一个想到的就是海拉提大哥。”村民米明古丽说。
在库车县阿克吾斯塘乡博斯坦二村,汉族村民刘建芳经常受到维吾尔族老乡照顾,她也乐于助人,被村民们唤作阿依努尔。村民祖热木说:“我和阿依努尔情同姐妹,遇到看不懂的药品说明书、农业科技书籍等,大家总是向她求助。”
民族团结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线。张春贤强调,做好新疆民族工作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不仅事关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而且事关全国改革发展稳定大局,事关祖国统一、边防巩固、国家安全,事关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对此,自治区党委坚决贯彻中央决策部署,坚持把民族工作摆在全局工作的重要位置,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牢牢把握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主题,不断探索新思路、新办法、新举措,民族团结进步事业迈出了新的重要步伐。
民生建设拓展新思路
“哒哒哒……哒哒哒”,走进阿图什市克州希望服饰有限公司,开动的缝纫机声此起彼伏。“这是我的第一份工作,每月有近3000元的工资。”半年前,农民热孜古丽成为这家企业的员工,“缝纫机的哒哒声就是幸福生活在敲门。”热孜古丽告诉记者。
民生之本,就业为先。“要坚定不移推动新疆更好更快发展,同时发展要落实到改善民生上、落实到惠及当地上、落实到增进团结上,让各族群众切身感受到党的关怀和祖国大家庭的温暖。要坚持就业第一,增强就业能力,引导各族群众有序进城就业、就地就近就业、返乡自主创业。”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为新疆民生建设指明了方向。
今年是新疆连续开展的第六个民生建设年,这些年来,自治区每年用于民生建设的财政支出,占公共财政预算支出比重均超过了70%。最近一年来,新疆还拓展新思路,民生建设成效更为明显。
去年,新疆在喀什、和田、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这南疆三地州实施了“短平快”项目,这类项目是指具有一定基础,稍加扶持就能有效带动就业的项目。一年多来,南疆三地州297个“短平快”项目已完工194个,新增就业3.55万人。自治区主席雪克来提·扎克尔表示,“短平快”项目符合实际,惠及民生,凝聚人心,今年实施范围将扩展到全自治区。
也是在去年,新疆启动了为期3年的“访民情、惠民生、聚民心”活动,抽调20万干部下基层。机关干部们深入村屯,与农民一起修剪果树、下地种田,走村串户问计于民。乡亲们有啥困难,保证随叫随到。
“床板硬了,作风变了;皮肤黑了,心贴近了”、“深入乡间住村人,最接地气扎深根。奋进号角声声响,大好河山写乾坤。”广大住村干部不负重托,纷纷以诗言志,一首首“住村感怀”不胫而走,讴歌生活,赞美时代。
写不尽的诗行,读不够的新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