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春时节,《经济日报》记者连续多日在成都高新区蹲点采访,见创业者,会投资人,访管委会,探实验室,发现一个有趣现象:在成都高新区这个创新高地,不断完善的创业服务和火热的创新文化犹如一锅热汤,来自不同主体的创新创意似盘盘鲜菜,“涮”出了别开生面的创业“火锅”——
时令创新“菜”
在成都高新区的移动互联创业大厦底层的一家咖啡厅,客人可以两手空空不带钱包,只要将手掌放在一个“结账神器”上5秒钟,就能完成支付。这款神器来自同一座大厦里的成都芯软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的友情赞助。
芯软科技总经理葛辉告诉记者,他们自主开发的这个设备,能够识别人手掌里的静脉血管,甚至极细的毛细血管,识别准确率要高于人脸、指纹和虹膜。他们已经将这种特别的生物识别技术应用于社保系统管理中,节省了时间,避免了冒领。不算不知道,一算吓一跳:几年下来,他们的这项创新技术已经为管理机构至少节约了上亿元。
与芯软科技一样,前沿动力集团公司在计算机辅助/分析工程(CAE)上的创新也极具“时令”。“国内CAE市场97%以上被欧美软件垄断,且大都集中在航空、航天、核工业、兵器、船舶等国家核心竞争力领域,为我国自主创新埋下隐患。”前沿动力副董事长刘腾飞讲起他们的创新背景时语气沉重。
怀揣这种忧患意识,前沿动力用了5年多时间,成功开发出拥有完全知识产权的CAE软件平台,不仅让更多关键领域的中国创新提高了计算分析和设计优化能力,同时解决了国内中小企业“买不起”CAE软件的窘况,一举打破了国外软件核心技术“买不到”的技术封锁。
近年来,乳腺癌发病率上升,可核磁共振等技术无法准确检测到早期病症。电阻抗断层成像系统EIT因为能够实现早期筛查备受各国研究者青睐,但极高的技术转化难度却让这个先进技术多年“窝”在实验室。
思澜科技(成都)有限公司不惧难题,全力创新,成为第一家把EIT技术商业化用于乳腺癌检测的公司。目前他们已经完成了产品注册,预计一两年内将产品正式投放市场。思澜科技首席运营官卜力宁告诉记者:“除了早期检测,EIT技术还能用于乳腺癌手术术中检测,帮助医生确定肿瘤边界,能为一台手术至少节约半个小时时间。这样,医生一天就可以多做两三个手术,有效缓解医疗资源紧张。”
这些创新成果之所以很有“时令”,就是因为都瞄准了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之急需。正如成都先导药物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李进所说:“创业就是得想着解决什么样的问题,能给社会带来什么样的好处,满足什么样的市场需求。”这种“时令”意识,已成为成都高新区创新创业者的共识。
鲜香服务“汤”
天府生命科学园B3楼2层是成都高新区生物医药分析测试公共技术平台所在地。成都先导药物开发有限公司的分析员陈建容跟同事每天要来这里10多次,不是送检测品就是拿检测报告。“效率高、活儿细,价格合理。”陈建容这样评价。
这个公共技术平台由成都高新区和成都睿智化学研究有限公司共同创办,为企业提供药物研发分析测试。对创业者来说,这个平台拥有的价值近3500万元的大型精密分析仪器是他们创新必需的,但往往又买不起。有了这个平台,创业者就可以把样品送过来检测,创业成本大大减少。比如做一次核磁共振谱分析只需要25元。
平台负责人陈礼莉告诉记者,在2011年生物医药分析测试平台组建时,周边医药企业只有睿智化学一家,自从有了平台,中小医药企业像被磁石吸来一样,接二连三地在周边“安营扎寨”,到现在已经有了近百家医药企业。目前,成都高新区有生物医药企业300多家,这个公共平台已经累计为其中的240多家提供过服务。像这样的公共技术平台,成都高新区已有40多家,涉及电子信息、环保、生物医药等多个领域。
创新创业自然少不了金融支持。见到成都高投盈创动力投资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黄光耀时已快中午。一个接一个的洽谈让黄光耀的嗓子有些沙哑,但一聊创业投资,他满是精神头:“我们曾对大批创业者做过一次调查,让他们从技术、市场、资金、人才等几个因素中选出他们最缺的是什么,绝大部分的选择是资金。这些创业者一是没有钱,二是缺乏得到钱的经验、办法和路径。”
针对没有钱的问题,盈创动力一步步升级,紧跟创业者需求的脚步:小企业很难从银行贷到钱,他们就成立担保公司,为小企业增信,帮助他们顺利拿到贷款;银行贷款到期后,企业续贷还需要一定时间,这就出现了危险的资金空档期,为此,他们又成立了小贷公司,为企业提供过桥贷款;有一些初创企业,即便为其提供担保也很难拿到贷款。针对这种情况,他们又成立了成都高新区创业天使投资基金……
针对缺乏资金渠道的问题,盈创动力构建了超过6万平方米的科技金融服务大厦,吸引了包括交通银行、成都银行、农业银行、美国凯雷投资、美国VIVO基金等53家金融服务机构入驻,聚集资金规模超过200亿元。
现在,盈创动力已经形成了股权融资服务、债权融资服务、增值服务3大服务体系,形成集天使投资、创业投资、私募股权投资、融资担保、小额贷款、融资中介、改制上市辅导等多种科技金融服务功能于一体的服务模式。截至今年2月底,成都高新区新三板挂牌企业有25家,其中有20家都得到过盈创动力的金融服务。
旺盛市场“火”
黄光耀笑称自己现在是打工的。原来,这位科技金融服务老手,曾是成都高新区管委会金融处处长,因业务突出被点将下海。陈礼莉原是大药企的科研负责人,现在则变成了一位公共技术平台的主任,做着类似管委会干部的差事,拿着企业发的工资。
记者发现,在成都高新区,像他们这样双重身份的人越来越多。“这是因为,有更多针对创新创业者的服务开始以灵活高效的市场化方式呈现。”成都高新区科技局局长林涛说。
林涛告诉记者,2014年成都高新区全年新登记各类企业11517户,同比增长106.5%,增幅创历史新高。这些中小微企业普遍具有规模小、技术新、资产轻、信用低、风险高等特点,很多都面临融资困境。
这么多初创企业嗷嗷待哺,以前行政化的、单凭政府资助的方式肯定难以为继,必须创新财政科技投入方式,引导社会资本共同参与。为此,成都高新区建成高投系和银科系两大政府引导型股权投资基金群,充分吸纳社会资本,累计帮助近120家区内科技企业获得股权投资45亿元以上,使财政资金放大比例达到10倍。
“我们一定要把握好‘度’,一不能过度包办,二不能做得不够。在市场能发力的地方就必须让市场充分发力,而在市场失灵的地方,我们的服务则要牢牢地补上。”林涛说。
成都高新区内的天府新谷集团是全国首家纯民营国家级孵化器。天府新谷董事长王明新有着20年的创业孵化经验,他告诉记者一个心得:“不能全靠政府,要让市场真正起决定性作用。从现在开始到未来20年,我们的孵化方向就是奔着投资和市场。我相信,这种方式对企业的贡献要比再修一个园区大。”
成都高新区的创业“火锅”沸腾了。从干部到“打工的”,从留洋博士到企业家,从单薄的小企业到枝繁叶茂的上市公司,从大学生到创业者……在这个创业“火锅”中,精彩的蜕变时刻在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