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一线调查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5年5月25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精准发力 切断“穷根”
——来自赣南老区扶贫攻坚一线的调研
本报记者 郑 波 赖永峰 刘志奇 刘 兴
上图 农村危旧土坯房改造后,赣州市兴国县长冈乡合富新村焕然一新。
右图 赣州市章贡区沙河镇罗坑村党支部书记邱有生指着一片刚刚开垦的山地,高兴地说:“这里准备发展油茶产业,带动乡亲致富。”本报记者 刘 兴摄

到2014年底,我国还有7000多万贫困人口,大部分集中分布在生产生活条件比较差、自然灾害多、基础设施落后的连片特困地区,这些地方的贫困问题是难啃的“硬骨头”。当前,随着全国扶贫开发的纵深推进,扶贫如何向“精准”发力,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课题。

赣南地区是全国较大的集中连片特困地区。自2011年以来,赣州市念好“精准”二字诀,在识别、帮扶、管理三个层面扎实推进精准扶贫,革命老区贫困面貌正在发生深刻变化。请看本报记者今年4月中下旬赴赣南老区采访到的扶贫攻坚的一线调研——

真贫假贫如何辨

案 例:

兴国县埠头乡枫林村瑶前村民小组贫困户胡运茂经常到村中心广场一侧的宣传栏转悠。吸引他的,是宣传栏里那张醒目的公示。公示里,胡运茂和其他41户贫困户的名字、组别等家庭信息赫然在目。

“胡正元、钟义生……这些都是我们枫林村的精准扶贫对象,问题不大。”胡运茂一边念着名字,一边略有所思地点了点头,对记者说:“在以前,谁是贫困户,咱也不清楚,都是村干部说了算,可谁家没个七大姑八大姨的……现在好了,每年都要公示,红纸黑字,写得清清楚楚,都是党员和村民代表表决出来的。群众要是不服,还可以提意见。”

这时,站在一旁的埠头乡宣传委员廖玉芳接过话茬说:“可不是,村组上报、村里审核、群众评议、大会表决、县里复核、三级公示……程序可多了,确保公开透明、公平公正,您就放心吧。”

经 验:

变“面上掌握”为“逐户摸准”

要精准扶贫,先得精准识别,即把真正的贫困人口找出来。然而,对于有着950多万人口、11个罗霄山连片特困县、1419个贫困村的赣南地区来说,如何对贫困人口状况和致贫症结精准识别?成为摆在扶贫工作面前的第一道坎。

“以前确定的贫困人口数,都是推算出来的。我们只知道全市有多少贫困人口,但究竟是谁并不明确,贫困原因具体是什么也不清楚,导致工作中存在许多盲点。”赣州市扶贫移民办主任黄建平说,只有把底数摸清了,才能变“大水漫灌”式扶贫为“精准滴灌”式扶贫,实现真扶贫、扶真贫。

2010年12月开始,赣州市通过“领导联系乡、单位联系村、干部联系户”的方式,组织9.3万名机关干部深入基层,与228万户群众结对帮扶,开展“送政策、送温暖、送服务”工作,千方百计帮助群众解决实际问题、帮扶农村发展。“这相当于我们派出了9万多名信息员,去了解每家每户的实际情况。”赣州市组织部副部长、“三送”办主任杨有谷介绍,“三送”干部不仅要对贫困人口进行拉网式摸排,做到村不漏组、组不漏户、户不漏人,还必须深入到每个贫困户家中,点对点把脉问诊,准确掌握致贫原因和脱贫需求。“我们梳理总结出了因病、因学、缺技术、缺劳力等12种致贫情形。在此基础上,与贫困群众一道商定个性化、可操作的脱贫措施,确保心中有数,工作对路。”杨有谷介绍,根据致贫原因和发展需求,贫困户还被划分为“扶贫户、扶贫低保户、低保户、‘五保’户”4种类型。对有劳动能力和劳动意愿的扶贫对象,“量身定做”帮扶措施,通过产业扶贫、搬迁扶贫、就业扶贫、教育扶贫、金融扶贫等方式,助其脱贫;对“低保户、‘五保’户”等农村因病因残完全丧失劳动能力的贫困对象,则实行托底保障。

“今年6月以前,我们要把县里新一轮扶贫对象的信息全部采集完毕并录入系统。”在于都县扶贫办信息中心,工作人员小李正在电脑面前忙得不可开交。记者在该扶贫信息系统平台上看到,仅《贫困户登记表》里的登记事项就有40项,不仅详细记录了贫困人口本人的情况、贫困状况和原因,还明确了脱贫措施和联系干部。“我们按照‘户有卡、村有册、乡有簿、县有档’的要求登记造册,并建立起了市、县、乡、村扶贫信息系统平台,做到信息互通、资源共享。不仅如此,我们还按照脱贫出、返贫进的原则,以贫困户脱贫进展为依据,及时进行数据更新,做到有进有出、逐年更新、分级管理、动态监测。”

启 示:

长期以来,扶贫开发存在着“不扶真贫”和“不真扶贫”的现象,导致一些真正的贫困户和贫困人口没有得到帮扶。赣州市通过多措并举实现“精准到户”,因村施策、因户施策、因人施策,让扶贫开发更接地气。

千家万户谁来帮

案 例:

赣州市章贡区沙河镇罗坑村贫困户彭友梅家中,一场别开生面的“座谈会”正在进行。会议的主持人,是村党支部书记邱有生,参加会议的有赣州市农工部驻罗坑村“三送”干部郭年煜,还有不少村里的贫困户代表。

“春耕马上就开始了,今天给大家带来3个好消息,一是在农工部的大力支持下,咱们罗坑油茶专业合作社的牌子前几天给办下来了;二是市里打算给村里每户贫困户人均1万元的产业帮扶资金,大家可以用这笔钱入股;三是市里准备在村里搞一个集观光博览、农耕体验、科技示范、科普教育、休闲度假于一体的‘油茶文化生态博览园’。”会议刚开始,邱有生开门见山地说。

“咱们村的条件大家也知道,山上那几亩地根本就没法耕,用来种油茶正合适,好在咱们离市区不远,发展乡村旅游有条件。今天喊大家来,就是想听听大家的想法和意见。”郭年煜补充道。

郭年煜话音刚落,与会村民便七嘴八舌议论开来了。“有农工部的干部挂点帮扶,这种油茶,技术上肯定没问题”“这么说,咱们也可以吃上旅游饭了?”“我们没意见,早盼望着你们带领大家脱贫致富呢”……

经 验:

变“大水漫灌”为“到户滴灌”

数据显示,“十一五”末,赣州贫困人口高达215.46万,贫困发生率29.9%,高出全国16.5个百分点,贫困人口之多、范围之广、程度之深实为罕见。然而,赣州市仅仅花了3年多的时间,就减少了110万贫困人口,赣州是如何做到精准实施的?

在调研过程中,记者梳理出几条主要原因。一是国家政策给得好,《国务院关于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和《罗霄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2011—2020年)》的出台,以及中央国家机关及有关单位对口支援和央企对口帮扶政策,不仅让赣州收获了不少“真金白银”,更带动贫困地区干部群众转变观念、优化思路,激发出了贫困县乡的创新活力和内生动力。二是依托国家和省里的政策,赣州市制定了贴近基层实际、贴近群众的精准扶贫开发规划,甚至制定出每个家庭的脱贫计划,变“大水漫灌”为“到户滴灌”,真正让扶贫工作有目标、有计划、有步骤、有措施。三是建立了长效的结对帮扶机制。在赣州,9.3万名机关干部下基层,实行定点、定人、定责,保证每个贫困村都有驻村工作组,每户贫困户都有帮扶责任人,做到5年不变,一包到底,群众不脱贫,干部不脱钩。

对此,于都县扶贫办主任王九龙深有感触:“放在以前,扶贫就像大箩筐,什么都可以往里装,每年的扶贫政策、资金不少,可都是撒胡椒面,效果不大,还导致不少地方不愿脱贫。现在不一样了,讲究的是科学分类,因户施策。”“‘三送’干部结对帮扶,解决了精准扶贫‘最后一公里’的问题。”赣州市组织部副部长、“三送”办主任杨有谷说,“有的贫困村,几千号人,村干部就四五个人,怎么可能帮得过来?‘三送’干部点对点帮扶,首先是弥补了基层组织和基层干部在扶贫力量上的不足。其次,弥补了基层组织在扶贫资源上的短缺,机关干部多少有点自己的人脉资源,要点小项目、小资金,对基层来说还是很有用的。最后,弥补了基层干部责任上的缺失,在扶贫的过程中,基层干部缺乏监管,扶贫资金很有可能落不到实处,‘三送’干部驻村后,和基层干部相互之间有监督,可以促进扶贫工作程序更加到位,基层干部也可以摆脱人情的制约,解决了基层利益上的纠结。”

启 示:

精准扶贫、全力攻坚,精准帮扶是根本。扶贫政策再好,落不到实处也枉然。赣州9.3万名机关干部走村入户结下“穷亲”,送政策、送温暖、送服务,不仅扶起了贫困人口脱贫致富的希望,更架起了干群关系的“连心桥”。

怎样扶贫可持续

案 例:

在全南县南迳镇大田村山坡上,随处可见农民忙碌的身影。原来,他们正抢抓最近的晴好天气种植各类树苗。望着树苗上那一抹嫩绿,村民利才清打心底里高兴:“苗是免费领的,这回我们增收更加有保障了。”不远处,全南县厚朴生态林业有限公司的技术员王海涛从行距到株距,修枝、打叶、施肥等多个环节,现场为村民讲解桂花树苗的栽种方法和管理要点。“这些年,县里通过‘公司+合作社+贫困户’的方式,大力扶持‘芳香苗木’产业,方方面面都能得到政府的扶持,加上这几年花卉、苗木市场行情好,如果种得多,管理科学,利润可观。”利才清说。

在离大田村不远处的黄云村,72岁的谭伯弼听说自己家后院山上种的1000棵苗木在5年之后能产生30万元的效益,很是吃惊。他将家中的农田以每年每亩300斤稻谷的价格流转给厚朴公司后,又和老伴受雇于公司做锄草、培土的活计,一天每人能有80元的收入。现在,全县6518户贫困户中已有5053户贫困户、15961名贫困人口参与到发展芳香花木产业中,种植苗木面积达1.6万亩。全南县芳香苗木产业规模初显,许多贫困人口因此圆了致富梦。

经 验:

变“短期治标”为“长效治本”

“立下愚公志、打好攻坚战。”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江西代表团审议时的殷殷之语,道出了扶贫攻坚工作的任重道远。作为著名的革命老区,赣州战争创伤大、自然禀赋差、交通不通畅、经济基础薄弱,都是摆在扶贫攻坚面前的“拦路虎”。在实现“不让一个贫困户掉队”的过程中,赣州如何做好扶贫可持续、贫困人口不返贫?

“我们一方面通过产业扶贫、搬迁扶贫、教育扶贫、就业扶贫、金融扶贫等扶贫方式,来不断提升自身的‘造血’功能,一方面则通过精准管理,健全帮扶、投入、社会参与、绩效管理等机制,变‘短期治标’为‘长效治本’。”赣州市副市长刘建平说。

对贫困人口集中、有条件发展产业的地区,赣州市实施产业帮扶,重点发展特色优势产业。从2012年以来,赣州市每年投入1.8亿元专项资金,采取以奖代补、提供种苗、小额贷款贴息等方式,有针对性地扶持脐橙、油茶、蔬菜、苗木、养殖等产业。仅扶持脐橙产业一项,就使全市25万种植户受益,带动帮助近30万人脱贫。

刘建平说:“有的贫困人口生活在深山区、库区、地质灾害频发区,就地脱贫难、成本高、返贫几率大,只能通过移民搬迁实现脱贫。”为了让移民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赣州按照“整体搬迁、梯度安置、差异扶持、综合推进”的原则,加大资金整合和政策支持力度,有序引导贫困户向县城、工业园区、中心镇、中心村搬迁转移,促进了扶贫开发与新型城镇化、工业化的融合联动。

“其实,每户贫困户中只要有1-2个人实现稳定就业,基本上就已经脱贫了。”赣州市就业局局长吴玉明介绍,针对有一定劳动技能、但没有实现劳务就业的贫困人口,该市通过实施“雨露计划”、“金蓝领工程”等,帮助贫困人口提高就业能力,通过上岗就业实现脱贫。3年多来,赣州市培训贫困劳动力12.6万人,帮助11.2万人上岗。

建章立制是实现扶贫可持续、见长效的关键和保障。赣州立足实际,先后编制出台农村扶贫开发十年纲要、建设革命老区扶贫攻坚示范区发展规划、罗霄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精准扶贫实施意见等,努力实现变短期措施为常态长效。“比如持续投入机制方面,市里明确规定每年按照不低于财政收入2%的比例安排专项扶贫资金,用于贫困村、贫困户产业帮扶及提供相应的免费担保。与此同时,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统筹安排、集中投入、各司其责、形成合力’的原则,对上级涉农补助资金进行整合。总之,就是要把扶贫资金用在最急需、最管用的地方,握指成拳,精准投入,防止‘撒胡椒面’和‘跑冒滴漏’。”市财政局农业科科长胡伟林介绍说。

启 示:

单纯的“扶钱扶物”的输血扶贫模式,只能治“标”,不能治“本”。在扶贫攻坚中,更要扶人扶智,帮助贫困地区大力构建特色产业、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多措并举增强贫困人口的自我发展能力,通过“造血”实现脱贫不返贫。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