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特别报道 上一版3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2015年5月23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劳动让梦想更近
——央视电视政论片《劳动铸就中国梦》研讨会发言摘编
图为电视政论片《劳动铸就中国梦》研讨会现场。 本报记者 郑 彬摄

4月30日至5月5日,6集电视政论片《劳动铸就中国梦》在央视首播,社会反响热烈。5月22日,电视政论片《劳动铸就中国梦》研讨会在北京召开。与会者认为,这部政论片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劳动的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以劳动推动社会进步为主题,歌颂了劳动者,弘扬了诚实劳动的社会正气。现摘登10篇发言,以飨读者。

增强主题宣传感染力

中央电视台副台长 胡 恩

6集电视政论片《劳动铸就中国梦》是在中宣部的统一部署和具体指导下,由学习出版社、杭州市委宣传部与中央电视台三方合作制作,中央电视台财经频道主要承担节目的拍摄制作。在拍摄制作过程中,中央电视台就如何做好主题宣传的电视化表达、增强正面宣传的感染力进行了尝试和努力,积累了一些经验。

一是选题要接地气。“劳动铸就中国梦”这个选题从劳动入手,探究实现中国梦的途径。可以说,劳动是最接地气的一种行为,劳动又是中国人骨子里的一种气质,这是一个非常接地气、适合电视表现的选题。围绕“劳动铸就中国梦”,政论片从“劳动改变命运、劳动创造财富、劳动点亮智慧、劳动提升品质、劳动缔造幸福、劳动彰显国魂”6个方面,把“劳动”形象化、具体化,准确诠释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劳动的重要论断。

二是要多讲故事,增强感染力。制作团队改变过去主题宣传高举高打的宣教模式,选取了红旗渠修建者张买江、中国新女首富周群飞等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典型人物,通过人物故事展现不同时期的劳动力量,并充分运用电视画面、场景、细节等表现手法,展现人物内心的真实情感。节目中没有生硬的道理说教,更多的是娓娓道来的诉说,让观众在电视艺术的氛围中,感受到劳动之美,不知不觉间受到启发,得到鼓舞,使节目具有较强的可视性和感染力。

三是采访拍摄要坚持“三贴近”。财经频道制作团队“沉”进工人、农民、知识分子、80后、90后等普通老百姓中,选择最具有电视表现力的人物,进行贴身式采访,和采访对象建立一种良好的关系,和他们一起深入劳动现场,感同身受。节目中表现劳动的真切的画面、实在的行动,让劳动形象地走进观众内心,使观众被震撼、被感动。

劳动引导核心价值观

中央文献研究室副主任 陈 晋

《劳动铸就中国梦》给人们的启示,是怎样才能做到持续深入并且有效地宣传中国梦这个当今中国的重大主题。

一是要有新角度。该片的新角度是每个人每一天都在经历的劳动,而劳动是成就一切梦想的根本。这个角度很接地气,有天然的群众基础。二是要有新落点。这部片子不在于阐述什么是中国梦,而在于通过劳动改变命运、创造财富、点亮智慧、提升品质、缔造幸福、彰显国魂这6个方面,突出了中国梦主题中“实干兴邦”这个重要内容。这个新落点,既把中国梦的一些具体内容融入劳动过程中,很自然地体现出来了,又为普通人实现梦想的过程展示了更具体的切入点,对当前人们的奋斗有直接的引导作用。

《劳动铸就中国梦》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展示和积极宣传。劳动是一个哲学命题,对它的理解和认识,也反映了人们的人生观、价值观。这部片子在价值观教育上,很有现实针对性。创造创新、积累财富、改变命运、实现幸福根本上靠劳动,靠劳动者的创造,但这个问题并没有真正解决。片子里谈到,有人追求少劳多得,甚至幻想不劳而获,鄙视勤勉,总想走捷径。这是一个大问题,应该讲清楚,没有任何捷径,只有诚实劳动。当然,劳动的形式在变化,今天,从事脑力劳动的人越来越多了。但劳动的本质,没有变化;劳动是创造价值的唯一源泉这个道理没有变化;劳动必须经历辛勤付出,没有变化;劳动者是世界的主人翁的地位,没有变化。该片用了大量创业者的故事,很生动,适当的时候又用议论提升出一些重要结论,揭示了劳动让人成为富有和幸福的人,成为大写的人这些深刻、有时候却容易淡忘的道理。生动性和深刻性结合得不错,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获得了成功。

劳动艺术交融的精品

中央党史研究室原副主任 李忠杰

电视政论片《劳动铸就中国梦》,经过精心摄制和打磨,在五一劳动节之际播出,为全国观众奉献了一件劳动与艺术交融的精品,唱响了新时代的劳动赞歌。它把深刻的思想理念、丰富的劳动实践与精美的电视艺术结合起来,达到了思想性、艺术性的高度统一。

第一,主题鲜明,为新时代的劳动和创造唱赞歌。全片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劳动的重要论述为灵魂和线索,设置了劳动改变命运、劳动创造财富等6个角度,鲜明地表达如何认识劳动、对待创造的重要理念。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要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就必须正确对待劳动,积极鼓励创造,大力弘扬劳动和创造的精神,充分发挥劳动和创造在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

第二,精选实例,用鲜活的实践展示劳动和创造的力量。该片精选实例,用讲故事的方式,具体和形象地说明劳动的力量、创造的贡献。通过讲故事的形式,使观众看得自然、亲切。故事有多种不同的主角,来自于不同的时期和领域,增加了电视片的可视性、吸引力。

第三,艺术精湛,用多种手法展示劳动和创造的壮美。该片围绕着劳动和创造的立意,绝大多数镜头选取的角度大气、新颖、均衡。有气势壮阔的大全景,又有印象深刻的大特写。片子的解说大气、深沉,准确地阐释了主题,也给人以思考和想象的空间,达到了思想、生活和艺术交融、互补、辉映的效果。

总之,《劳动铸就中国梦》是一部弘扬主旋律的精品,让我们把新时代的劳动和创造之歌唱得更加响亮。

细节构架与宏大叙事

中国作协原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 张胜友

作为电视政论片《劳动铸就中国梦》的文学顾问,我参与了前期的文学脚本研讨、后期的看片内容调整,以及解说词的修改、加工和文字润色。整部片子从构思酝酿到正式播映前后历时近3年,个中甘苦凝聚了主创团队所有人的心血与智慧。

最早的片名叫《劳动的力量》,后来考虑到“劳动片”应直接介入社会现实,也就是在民族复兴、改革开放、实现中国梦这样的大背景下,来提炼劳动的价值和劳动的主旨。几经论证,六易其稿,反复争辩、磨合,最终确定围绕“改变命运”、“创造财富”、“点亮智慧”、“提升品质”、“缔造幸福”、“彰显国魂”等六大板块,弘扬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理念,凸显“劳动铸就中国梦”这一鲜明主题。

确立了好的主题,还需要有好的艺术表达。《劳动铸就中国梦》所承载的主题无疑是厚重而深邃的,不站在一定的历史和思想高位,无以达成片子创作的既定目标;但政论色彩太重太浓,又往往流于空泛甚至说教。以纪实手法娓娓道来、讲述一个个劳动者鲜活的故事,肯定生动、有趣、感人,但要防止拍成单纯的劳动模范人物传记片,难于托起宏大的主题。现在广大观众所看到的六集政论片,声音、画面、影像、文词,互为映照融会贯通,既通过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的英模业绩或英模群像,展现劳动场景和劳动细节,又让观众在电视艺术氛围的欣赏中,感受到了劳工神圣、劳动光荣、实干兴邦的精神洗礼。

该片在央视播出后,广获观众追捧,也得到业内专家的好评,说明其艺术探索是难能可贵的,可喜可贺。

诠释劳动精神的杰作

全国总工会宣传部部长 王晓峰

看了6集电视政论片《劳动铸就中国梦》后,深受鼓舞,这是一部生动深刻诠释劳动精神的精品力作。

一是主题鲜明,具有很强的针对性。电视片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特别是关于劳动的重要论述为指导,深刻揭示了劳动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决定性作用,深刻阐述了劳动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决定性作用。一段时间以来,社会上存在着轻视劳动、鄙视一线劳动者、寄希望一夜暴富等现象,该片的播出有利于扭转这些现象。

二是内涵丰富,具有很强的思想性。电视片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劳动的重要论述进行了全面阐释,既有厚重的历史感,又有鲜明的时代感。6集突出了6个关键词,既事关重大理论问题又事关重大实践问题,既事关整个国家又事关每个人,既事关过去又事关未来,深刻回答了为什么要大力弘扬劳动精神和如何激发亿万劳动者的劳动热情这一重大问题。

三是精彩动人,具有很强的艺术性。选取的故事,以行进中国故事为基点,选取历史典型事例,截取真实人物精神面貌,不粉饰,不加工,亲切自然,真实感人。通过这些故事,以小切入来揭示大主题,将其背后所蕴含的“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理念润物无声、春风化雨般地传递给广大观众。

总之,这部电视片对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激励全体人民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将起到积极作用。期盼广大文艺工作者把更多的笔墨、镜头聚焦在普通劳动者和劳动模范身上,让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的理念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生动体现正确劳动观

中央党校教授 严书翰

《劳动铸就中国梦》告诉人们:实干兴邦,只有劳动才是实现中国梦的基础,同时也生动地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劳动观,达到了高扬主旋律,放大正能量的效果。

经典马克思主义劳动观认为,劳动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前提、劳动是形成价值的唯一源泉、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同时也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等。这些马克思主义重要观点在这部电视政论片中得到了生动的诠释。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的重要内容可以用3个“弘扬”和4个“尊重”加以表达。3个“弘扬”就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暨表彰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大会上的讲话指出的:“弘扬劳模精神,弘扬劳动精神,弘扬我国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的伟大品格”。4个“尊重”就是党的文献历来强调的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这些重要观点也都在这部电视政论片中得到生动的体现。

这部片子既歌颂了“红旗渠精神”中体现出来的体力劳动,又赞美了改革开放伊始“深圳速度”中包含的创造劳动。该片还把镜头对准在各行各业最普通劳动的打工族,拉近了与广大人民群众的距离。不论是体力劳动还是脑力劳动,不论是简单劳动还是复杂劳动,一切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贡献的劳动,都是光荣的,都应该得到承认和尊重,伟大的劳模精神和劳动精神都是超越时空、永不过时的。

《劳动铸就中国梦》对于在全社会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引导广大人民群众树立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的理念起到积极作用。

劳动创造美丽世界

文艺报社理论部主任 熊元义

6集电视政论片《劳动铸就中国梦》深刻地诠释了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中国梦以及中国梦实现的科学途径,即劳动铸就中国梦、诚实劳动铸就中国梦。

《劳动铸就中国梦》深入地挖掘了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并高度肯定了这种代代相传的民族精神。当代与历史是联系的,当代民族精神和民族先祖的精神是一脉相承的。在新中国,前有“红旗渠”,后有“拓荒牛”,尤其是近30多年快速发展的“中国传奇”、13亿人民生改善的“中国故事”,无不饱含着中国劳动人民勤勉奉献的汗水和心血,无不饱含着中国劳动人民奋力拼搏的汗水和心血。

《劳动铸就中国梦》讴歌了劳动美,艰苦奋斗美,讴歌了劳动人民美,勤劳勇敢的劳动人民美。人世间的幸福是要靠辛勤的劳动来创造的。政论片里,王进喜、焦裕禄这些时代英雄以火热的激情和赤诚投入到劳动中,他们被尊重,他们得到快乐,他们的人生是幸福的。所有平凡而辉煌的劳动,让人成为“人”,成为富有和幸福的人,成为大写的“人”。千千万万的劳动者在各行各业靠自己的辛勤和汗水,改变着自己生活的轨迹,也带给整个家庭满足和幸福,收获了最质朴的幸福感。

《劳动铸就中国梦》生动地讲出了中国故事的魅力,讲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魅力。那一个一个真实感人的故事,那一段一段掷地有声的话语,好比知时节的好雨,将滋润中国人民的心田,有助于中国人民形成科学的共识,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共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让劳动托举中国梦

求是杂志社社长 李 捷

今年五一国际劳动节前后,由中宣部组织,杭州市委、学习出版社、中央电视台联合摄制的《劳动铸就中国梦》,在中央电视台连续热播,引起强烈反响。这一现象再一次说明,无论经济再发展、科技再发达、社会再进步,劳动的力量依然没有失去她的光荣,依然没有褪去她的光彩。

这部电视政论片告诉我们,劳动是根本。劳动可以改变命运,大到人类的命运,中到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命运,小到个人的命运,靠投机取巧不行,最可靠的还是靠诚实劳动、辛勤劳动。劳动是人类的本质活动。包括中华民族在内的任何一个民族的优秀品格,都是在诚实劳动、辛勤劳动、艰苦劳动中熔铸出来的。

这部电视政论片还告诉我们,劳动最光荣。当今的时代,不仅是充满梦想的时代,也是可以梦想成真的时代。在这个时代里,人们往往容易聚焦于眼前的光鲜靓丽与成功,却忘记了成功背后的辛劳与汗水。一个社会,如果不鼓励人们特别是青年人从基础做起、从基层做起,就不会有美梦成真的未来和希望。崇尚劳动、劳动光荣,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基本前提。

这部电视政论片还告诉我们,创造最伟大。正是因为劳动创造,我们拥有了历史的辉煌;也正是因为劳动创造,我们拥有了今天的成就。我们要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重大方针,全社会都要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任何时候都不能贪图不劳而获的生活。在我们社会主义国家,一切劳动,无论是体力劳动还是脑力劳动,都值得尊重和鼓励;一切创造,无论是个人创造还是集体创造,也都值得尊重和鼓励。培育和弘扬这种创造精神,是创造力、创新力的不竭源泉。

弘扬正气凝聚力量

文艺报社总编辑 梁鸿鹰

《劳动铸就中国梦》以劳动创造为主题,贯穿劳动托起中国梦这条红线,深入阐发“劳动是人类的本质活动”,唱响劳动光荣、创造伟大的主旋律,揭示劳动创造财富、创造智慧、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作用,具有强烈现实针对性。

《劳动铸就中国梦》汇集古今中外历史上的大量事例,从瓦特蒸汽机轰鸣开启工业革命,到西门子发电机点亮世界,从金融海啸爆发,到安然公司、世通公司、雷曼兄弟坍塌,从中国第一颗氢弹,超级计算机“天河二号”、蛟龙号载人潜水器的不平凡诞生,多角度展现劳动创造一切的真理,使作品焕发出强大的思想力量。

中国力量源于人人奋发向上的不息创造。该片立足中国人在实现民族伟大复兴征途中的伟大实践,紧扣人世间一切幸福都靠辛勤劳动来创造这一主题,以中国人民克服艰难困苦,万众一心铸就中国梦的一个个感人故事,全景展示我国各族人民投身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历程,鲜活讲述大量劳动者焕发劳动热情、释放创业创新潜能的历史和现实创造。作品探向中国记忆的深处,把那些已经成为中国人历史基因的劳动故事挖掘呈现出来,红旗渠开凿,大庆崛起,深圳腾飞,青藏飞虹,华为创新,每一种变化无不来自劳动,每个人的幸福无不由劳动创造,无不传递出“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强大正能量,极大鼓舞当代人奋斗进取的热情。

有感染力才有力量,好的作品总是能够见人见物见精神。作品立论坚实、瞩望高远,同时引证丰富、议论风生、有温度、见筋骨,从不同层面呈现和挖掘了不同年代、不同职业、不同年龄的人们梦想与创造。而政论片拍摄本身,就是一次礼赞劳动创造的成功实践,他们拍摄足迹遍布高原、戈壁,海洋、深山,将镜头伸向工矿深处、人迹罕至的劳动现场,精心捕捉场景、细节,多层面展现了劳动者内心世界。

配音定位情真意切

《劳动铸就中国梦》配音 方 亮

当接到为《劳动铸就中国梦》这部片子配音的任务时,我内心深处是惶恐不安的,不是怕给它配音,而是怕配不好,影响播出效果。因为,“劳动”两个字既抽象又形象、既普通又伟大,如何运用自己的声音,恰到好处地反映此片所蕴含的深刻主题和思想内涵,是我面临的最关键问题。

冷静下来后,我认真思考怎样来确定配音的总基调。经过与此片文学总顾问、总撰稿、总导演等领导、专家、导演的大量沟通交流,我逐渐清晰了这部片子的声音定位:温暖亲切,质朴感人!

当前,我们给电视观众呈现的声音色彩,一方面应牢牢把握主旋律的声音阵地,另一方面又能抓住时代的脉搏,符合老百姓的想听爱听的声音。我通过“重音强弱,控制对比”和“节奏语气,顺势上扬”等手法,努力用最准确的声音表达该片的主题。比如,在第一集的最后一部分引用的是习近平总书记的话作为全片压轴,如何才能准确鲜明地把习总书记的话的思想精髓传达到群众的耳朵里,需要深入揣摩讲话内容。习总书记这段话反复强调了“诚实劳动”四字,足以看出其重要性,如果只是简单在字上加重语气,就不能恰如其分地表达文中本意,我在“诚实劳动”这四字词上运用层层递进、逐渐上扬的节奏语气,采取质朴适中语调,敦厚朴实的情感很自然地走进了百姓的心坎儿。

“劳动铸就中国梦”有6个篇章,我按6集的标题和内容的逻辑结构梳理出每一集的情感基调,根据具体内容附注声音以恰切表达方式。一是动静相宜,分寸得当;二是生动形象,娓娓道来。在配音过程中,我的声音运用上尽量紧贴画面和音乐音响、多维动效等电视政论片的诸多环节和要素,力争达到让声音语气在思想感情运动状态下的“贴近性、丰富性和深刻性”,娓娓道来浸润观众的心田。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