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要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5年5月21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投入巨资加强环境治理——
长三角生态修复换回绿水青山

临近端午佳节,一年一度的龙舟赛盛况又将在上海苏州河上重现。这项深受欢迎的城市体育赛事每年都吸引大批市民,很多人都愿在初夏的清风里亲近这条曾经黑臭的上海母亲河。住在河边高层里的李仪小姐告诉记者,下班回家走进小区就像来到了公园,空气特别清新,心情也变得格外好。

从黑臭河到景观河,苏州河治理的背后,是长三角地区多年来为生态修复作出的巨大努力,也见证了我国实施生态修复工程、建设生态文明带来的城乡环境巨变。

大投入带来大改善

为了让苏州河变清,上海从1998年开始用10年时间实施了3期工程,总投资约140亿元,先后进行了23项综合整治工程,使苏州河从2002年起市区河段的主要水质指标逐渐转好,达到了地表水V类(景观水)的标准。2003年,首届苏州河龙舟赛举办,喜悦的人群挤满两岸。

长三角地区是我国经济最为发达的地区之一,百年工业发展欠下的环境债,要在这代人手中开始还。生态修复工程需要大投入,为了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在2000年至今的15年里,上海滚动实施了5轮“环保三年行动计划”,累计安排项目1183项,投入资金约3200亿元。国际上,将环保投入占同年生产总值的比重作为衡量环境保护的重要指标,业内专家一直呼吁将我国环保投入占GDP比重提高到2%至3%,而上海的这一比重始终保持在3%左右。

舍得投入大笔真金白银的不只是上海。2007年太湖暴发大面积水危机,给人们敲响了警钟。从这年起,江苏省每年安排资金20亿元用于太湖治理。截至2013年底,江苏实施方案中要求到2020年完成的总投资1083.1亿元、1602个项目,已完成投资1060亿元、1450个项目。

为了实现“不向太湖排一滴污水”的目标,浙江湖州也实施了总投资近100亿元的水环境综合治理工程,对245公里的垃圾河、259公里的黑臭河进行集中整治:包括累计投入20多亿元,清除太湖水面养殖围网,关闭涉污企业,实现了工业污染零排放;投入近6亿元,拆除24条水上餐饮船,每年减少直排太湖污水10余万吨等。昔日“到了湖州不见湖”的尴尬成为了历史,湖州也由此成功创建全国首批水生态文明城市、全国首个地级市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

2011年,安徽合肥全面启动环巢湖生态示范区建设,拉开环巢湖地区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大幕。工程投资超千亿元,分3期实施,项目规格之高、数量之多、影响之广,前所未有。2014年,巢湖流域获批首批国家级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经过持续投入和治理,全流域在生态湿地修复保护、农业结构调整与面源污染治理等方面的工作已初显成效,巢湖水质逐步好转。

生态修复治水为先

位于浙江绍兴市上虞区的贺家池曾是绍兴平原第二大湖泊,面积达4000多亩。近几十年来,由于沿湖取土成坑、回填垃圾现象较为突出,贺家池湿地破坏严重,水域面积只剩下400亩。为修复贺家池水域的生态,今年2月,绍兴市全面启动了深坑水面恢复等多项生态修复工程。

据悉,按照总体布局方案和水环境综合治理规划,贺家池水域及周边环境清理整治工作已全面推开,年底前还将完成水环境整治水系沟通及护岸工程,通过水系和土地整理、自然生态的修复、织物的配置、防洪排涝设施等的建设,将贺家池营造成一个自我循环、自然健康的“山水林田湖”。

据了解,从2000年起,国家启动一大批与生态修复有关的生态建设项目以来,浙江率先实施生态省试点建设,把生态修复纳入生态建设重要内容,编制完成了流域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等保护性规划。尤其是近两年,浙江以治水为突破口,治污水、防洪水、排涝水、保供水、抓节水,实施“五水共治”,成为保护环境、修复生态的关键之策。今年5月,浙江温州和北京碧水源科技公司达成协议,投资500亿元开展“五水共治”建设美丽浙南水乡工程。这是温州市开展“五水共治”以来引入的最大额投资。

为让巢湖生态系统“复苏”,近年来,安徽省庐江县实施修复环湖生态环境一、二期项目22个,投资总额45.56亿元,建设内容涉及河道治理、防洪大堤加固、水环境综合治理、水源保护、堤岸绿化、环湖大道等多项工程。通过一系列环湖整治,以及县河治理、活水增绿等修复环湖生态环境子项目的实施,不仅使它们在水质净化及改善、生态修复等方面发挥了应有的综合效益,而且重现了往日的清清河流,成为市民休闲、散步的好去处。如今,庐江县这个曾经的“江淮小邑”已经成长为“生态大城”,扮靓了环巢湖生态示范区的南大门。

上海苏州河环境综合整治带动了中心城骨干河道整治和郊区“万河整治”,河道黑臭问题得到基本解决。第6轮“环保三年行动计划”中,共有水环境保护专项41个项目,重点是保障饮用水安全和改善水环境质量。

通过一系列治理措施,太湖湖体平均水质已从2007年的劣Ⅴ类提升为Ⅳ类;蓝藻集聚次数和湖体藻密度也呈波动下降态势;湖体综合营养水平从当初的中重度富营养改为轻度富营养;输送到湖内污染总量七成到八成的15条主要入湖河道,2007年时有9条处于劣Ⅴ类,2013年底已全部摘掉劣Ⅴ类的“黑帽子”。太湖明珠重新绽放她的迷人魅力。通过生态修复,太湖西岸的千年古城宜兴,从“生态重灾区”摇身一变成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

加快走向全面治理

生态修复,不仅仅需要治水。七八年前,老工业基地江苏徐州,背负着沉重的生态负债——35万亩采煤塌陷地和一座座山体过度开采后的秃山。然而,近年来徐州却以生态美声名鹊起,这座楚风汉韵、北雄南秀的历史文化名城,凭借“两汉文风美”入选“2014中国最美丽城市”。

2008年,徐州提出基本农田整理、采煤塌陷区治理、生态环境修复、湿地景观开发“四位一体”的发展思路。七载春秋,曾经破败荒芜的塌陷区成为赏心悦目的大湖。通过植树造林、山体修复,72座环抱徐州城的石灰岩质荒山,创造了“石头缝里种出森林城市”的典范。

上海市环境科学研究院副院长黄沈发说,他们刚刚完成上海迪士尼乐园二期土壤调查评估与治理报告。他告诉记者,上海的土壤治理修复一直走在全国前列。2002年,我国向国际展览局递交的上海世博会注册报告中,就有一份他们编制的关于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问题的咨询报告。世博会申办工作获得成功后,他们立即集聚人才,成立了上海市第一个土壤修复中心,完成了园区全部污染土壤的治理工作。到2013年,上海已研究形成了加强土壤环境保护和综合治理的初步方案。上海研究积累的丰富经验很多已经上升为国家层面的技术标准、导则等规范性文件。

安徽以千万亩森林增长工程为抓手,加快发展生态林业和民生林业,2012年至2014年共完成造林674.36万亩,2015年各地春报完成造林163.87万亩(截至3月30日),4年完成造林相当于前10年造林面积总和。淮北市治理采煤塌陷区15万亩,通过实施城市增绿工程、整治塌陷水面和景区开发,形成“两山六湖九河”的山水生态城市格局;铜陵市实施“碧水蓝天”工程,积极推进生态环境修复,2012年该市空气质量与黄山市并列全省最优。

经过安徽、浙江两省的共同努力,新安江流域生态补偿机制试点工作已取得初步成效。截至2014年底,新安江综合治理完成投资455.1亿元。环保部公布的监测数据显示,2011年至2014年,新安江流域总体水质为优,跨省界街口断面水质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Ⅱ类,连续3年达到补偿条件。新安江的江水更清了、江面更净了、景色更美了。千岛湖营养状态也同期出现拐点,营养状态指数开始逐步下降,并且与新安江上游水质变化趋势保持一致,表明试点对于保持和改善新安江水质的环境效益逐渐显现。

文/本报记者 沈则瑾 黄 平 白海星 薛海燕 杜 铭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