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关注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5年5月20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呼唤设计与匠心归位
——访中国工程院院士李伯虎
本报记者 沈 慧

在中国工程院院士李伯虎看来,破解中国制造“大而不强”之困,除了要扭住缺“核”少“芯”这一牛鼻子,还要在提升工业设计水平、培育工匠精神上下功夫。

记者:您提出重视工业设计,是基于怎样的思考?

李伯虎:工业设计指以工学、美学、经济学为基础对工业产品进行设计。综观国际市场的热门产品,都是设计新颖、使用方便、品牌独特的优质产品,无一不闪烁着工业设计的火花。

事实上,工业设计很早就已成为发达国家制造业的核心竞争力。在欧美发达国家,工业设计的资金投入一般可占到总产值的5%到15%,高的甚至可占到年产值的30%,而中国企业在工业设计方面的投入却不到1%。

记者:目前中国制造业在工业设计方面存在哪些问题,当如何解决?

李伯虎:过去20年,中国工业设计已有了很大进展,但还远远不够。比如,真正适合消费者需要的具有独创性设计的中国制造产品还很少见,商店里销售的产品多与国外进口产品外观接近或相似,而模具质量则相对较差;某些品牌汽车甚至因为抄袭国外品牌设计而被起诉。

之所以出现上述情况,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企业重技术轻设计。科技以人为本,工业设计则是沟通技术与人的桥梁,缺少工业设计的产品,即便技术过硬,有时也难免不被市场了解和认同。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国家相关管理部门虽然提出了要完成中国制造到中国设计的转变,但对工业设计的重要性认识依然不够。我们应当努力提高专业设计人才综合素质,加强工业设计的创新力度,大力强化整个设计行业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同时积极完善管理制度建设。

记者:在您看来,中国制造除了缺少工业设计积淀,“工匠精神”的缺失也应引起重视?

李伯虎:工匠精神是指工匠对自己的产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精神理念,其缺失是中国制造业“大而不强”的一个重要原因。

可以看到,近年来中国制造业“跑步前进”,但企业和工人对“工匠精神”认识有缺失,急功近利,缺乏对细节的追求和把控,相对追求数量、速度和效率,产品不够扎实,不够耐用。一个较为典型的现象,许多企业只是解决了有无生产能力的问题,产品功能、质量、可靠性、工艺水平等与发达国家差距明显。

实际上,很多在日本销售的商品,甚至是被中国游客大为追捧的马桶盖,其实是在中国生产的。只是它们由于遵循了日本的标准和技术要求,质量过硬,所以才让消费者不辞辛劳地从日本带回国。这也说明中国制造的能力并不欠缺,只要具有“工匠精神”,善于从细微处发现消费者需求,勤于钻研,完全可以开发和生产出更受欢迎、更合消费者胃口的产品。

记者:中国的“工匠精神”该如何培育?

李伯虎:“工匠精神”不仅是精益求精的品质追求,更是一种价值观,价值观决定了企业怎么经营。当务之急,需要企业加强员工匠人精神的培训,鼓励员工对刻苦钻研精神的孜孜以求;还需促进“工匠精神”的传播与交流,进一步提高对职业、技能教育的重视,让制造行业甚至全社会意识到“工匠精神”的可贵。需要注意的是,“工匠精神”的追求不仅局限于生产环节,事实上工匠包括制造全产业链的人员。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