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贵如油年复年,巟沟谁信变桃园。行云布雨由天定,我命清流不下川。”今年4月,河北在全省开展节约标兵评选,地处燕山深处的承德县王麻子沟村斩关夺隘,一举成为河北省省级十大节约标兵之一。河北省著名书法家张树民当场题写以上诗句,对其进行赞扬。
得知这一信息,记者专程于5月8日来到该地采访。站在王麻子沟满是绿树的山梁上,承德县水务局党委副书记高金伟指着散发着浓郁花香的山川对记者说:“上世纪90年代,王麻子沟还是一片荒山秃岭,由于高度缺水,可以说是承德县最穷的地方。”他介绍说,当时这个村53户村民散居在这燕山北麓一条四面环山的狭长沟谷之中,地势落差高达300米。这里不仅雨热同季,而且每年500毫米左右的降水量都集中在夏季主汛期,在这荒山坡中很难积存,因此这里十年九旱,连村里人很多时候吃水也得用牛车到五六里外的山下去拉。于是他们用“山高坡又陡,旱地渴死牛,土地望天收,盼水日夜愁”的顺口溜来表达对水的渴望。
村民组长范孝臣对记者说,越是缺水的地方越是盼水。“王麻子沟能够解决用水问题,多亏了当时自己灵机一动。”1998年春天,眼看播种季节就要到了,可老天就是不下雨,急得沟里人像热锅上的蚂蚁一样焦躁不安。有一天突然下起了大雨,光秃秃的山坡上一下子就形成了地表径流。一会就把山间的坑坑洼洼积满了。看着这种状况,范孝臣想到:山场面积大,容易积水,但山洪来得快、去得也快,能不能挖一个水窖,把洪水引导到水窖中积存下来,等到缺水时再使用?
说干就干,范孝臣立即在自家高海拔的自留地山沟中试着挖了一口深3米、长宽各5米、水泥浇筑的集水窖,水窖建成了没几天,果然积满了雨水,他用软皮塑料管把水引到山下自家的果园里。果树喝上了“及时水”,长势格外喜人,当年10多棵果树就收入了5000多元钱。
见贤思齐。53户村民纷纷仿效范孝臣开始建水窖,他们开山凿地,砌墙垒石,年复一年地干起来。因水流靠落差,不需水泵不用电,村民笑称这是“自流井”、“自流水”。
王麻子沟的做法受到时任承德县委书记郑晓东的高度关注,他组织全县在该村召开了现场会,县水利部门帮衬搞了水网规划:高海拔沟谷建“母水窖”,低处配建“子水窖”,埋设连接塑料管、水龙头,水由高到低梯次自动流入山坡山脚、房前屋后、田间果园。
在村民李桂英家后山,记者看见一个混凝土水窖矗立在一片砂砾石岩上,于是立即爬上窖一看,只见里边积满了清水。“雨水就是财富啊!我家这个水窖刚建起不过10天,昨天仅仅下一场中雨,由于砂砾石岩不透水,一下就把这60多立方米的水窖积存得满满当当,看来我家这两万多元的建设工本费还是很值的。”李桂英说。
李桂英10年前家里只有几棵果树,一遇干旱就绝收。现今可大不同了,她家里建起了12口水窖,全是一口接着一口的自流井,一次能积水400多立方米,全家开垦的10多亩山场都成了花果山,共栽种果树超过了500多棵,一年下来,收入能够达到10万元。她执意带记者参观自家新建的一座近300平方米的两层小楼。她对记者说:“现在我们王麻子沟农民用水不用愁,水浇地上的果树就是摇钱树,村民很快富裕了,日子过得比城里人还惬意!”
“只有山更绿,水才会更多。”县水务局局长王学军说,尝到“生态甜头”的王麻子沟人最明白,只有树多林密,雨水才会越积越多。如今,王麻子沟村共建起绵延1里的集水窖“自流井”600多口,铺设地下输水管道55万米,人均蓄水100立方米,年蓄水量相当于一座3万立方米的小水库。全村户均果树300棵,每亩地收益至少三四千元,户均收入超过6万元,比16年前翻了30倍。正是这漫山遍野、星罗棋布、汩汩流淌的集水窖“自流水”,为村民们输送着源源不断的生态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