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夏风清草绿,正是游山玩水的好时节,可是越来越多的人对于一窝蜂挤往热门景点看“人海”已“累觉不爱”。笔者日前去浙江,发现一些并非旅游景点的地方同样因为青山绿水人气高涨。
在浙江开化的乡村客栈,村民已经因旅游而获得相当可观的收入,当地不少在外打工的青年转而回家置业;浦江县百年老村落每逢节假日客人爆满,地方抓住契机,从原来的高污染产业正在向可持续发展的第三产业悄然转型;杭州西溪湿地旁,良好的环境吸引了大批创业者和投资者聚集一堂,共谋互联网时代的产业集群发展路径。
这些地方的共同特点是,敢于抛弃传统发展方式,下马高污染企业,保护和开发绿色资源,包括良好的生态环境和新型的绿色产业。它们率先迈出了从烟囱经济向绿色经济转变的第一步。
这一步跨出去很难。在一些地方看来,高污染高耗能企业的关停与整合,以及传统发展方式的改变意味着地方财政收入的锐减、难看的政绩、就业压力的增加、风险矛盾纠纷变多等。一些地方改革因此畏首不前。
但是实践证明,越是依靠灰色烟囱发展的地区,越是面临着越来越多的瓶颈和制约,上与国家发展战略相左,下与百姓意愿违背。中国经济发展从“唯GDP”到注重发展质量,绿色发展、科学发展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基调,在这种背景下,地方发展的调色板如果还是灰色为主,就是在一步步走进死胡同。
反观那些先行一步、“绿意”渐浓的地方,只是保护好青山绿水,就可以带来巨大的发展机遇:游客来了,各种团体赛事活动来了,投资者来了,新兴产业来了;同时,也解决了很多发展中的问题:环境污染问题、食品安全问题、居民就业问题、可持续发展问题等等。有些地方GDP不但没有下滑,反而在新的机遇中进一步提升,改革步入良性循环,达到了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多赢局面。虽然这些地方的转型不可能一蹴而就,有的还在阵痛,但是他们显然已经赢得下一轮发展先机,在青山绿水中提前聚集人气、资本、高新产业,规划新的发展模式,孕育新的动力,准备迎接阵痛期后新一轮的发展高潮。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落地成真,让人们对发展路径的认识更清晰。新常态下,绿色发展带来绿色“福利”。只要让绿色环境、绿色产业、绿色规划环绕自己,效益就会跟着绿意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