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障饮用水水源安全。强化饮用水水源环境保护。开展饮用水水源规范化建设,依法清理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内违法建筑和排污口。单一水源供水的地级及以上城市应于2020年底前基本完成备用水源或应急水源建设,有条件的地方可以适当提前。加强农村饮用水水源保护和水质检测。
——《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
陕西省汉江、丹江流域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重要水源地,这里山高坡陡,发展农业生产极为不易。一面是发展速度长期滞后于陕西省平均水平的现状,一面是刻不容缓且要长期肩负的生态环境保护重任,保护与发展的矛盾一直困扰着陕南地区。陕西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开路,用“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的理念,结合小流域治理工程,发展以经济树种为主的绿色生态园,实现生态体系建设与新兴产业成长的有机结合。
护水从源头开始
南水北调工程开始之后,位于汉江源头的陕西宁强县更加注重水源地的保护,他们开展了治理流域污染、清除城乡垃圾等活动。目前,汉江源头水质达到一类标准,出境断面水质达到二类标准
从陕西省汉中市市区出发,驱车2小时到达宁强县,汽车在蜿蜒山路上驶向马家河村。汉江源头的一汪清泉随着山势形成数个小瀑布,在一束瀑布形成的碧潭旁,记者见到了75岁的张邦贵老人,他家离汉江源头最近,人们亲切地称他们为“汉江源头一家人”。
张邦贵老人在马家河村住了50多年,知道保护环境的重要性,也尝到过保护环境的“甜头”,“以前水比较浑,现在保护森林,水也变清了。我们喝的就是这儿的水。”
趁着阳光好,老人沿着山间的羊肠小道散步,见到垃圾就捡起来,攥在手里。这两年,许多游客慕名前往汉江源头。发现山间水旁游客留下的垃圾,张邦贵看不下去了,开始了义务拾垃圾的工作,这一拾就是5年。“游客多了,我就去转一转,见到垃圾就捡起来,同时提醒游客不要乱扔垃圾。”张邦贵说。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通水以后,我们的担子更重了。这里是汉江源头,源头的水保护不好说不过去。”马家河村党支部书记王光俊告诉记者,为了保护水源,村里不仅改水改厕,不让污水流进江中,每个月还要组织群众轮班到源头沿线义务拾垃圾。如今,马家河村250户村民户户干净整洁。
为确保一江清水北送,宁强县开展了治理流域污染、清除城乡垃圾活动,居民的生活方式更加绿色环保。环保部门负责人介绍,仅2014年,就投入4000多万元建设美丽乡村,累计清洁家园、田园3.5万处,河道、水沟1071条,塘库、水源276处,实施改厕、改厨、改圈1.8万户,清除城乡垃圾1798吨。监测表明,汉江源头水质达到一类标准,出境断面水质达到二类标准。
荒坡变成摇钱树
据不完全统计,汉中市治理流域人均基本农田由0.82亩提高到了1.1亩,人均粮食产量由420公斤提高到了510公斤,人均经果林由0.14亩提高到了0.75亩,农民人均纯收入较未治理区域提高20%-30%,治理区6.8万贫困人口越过了温饱线
今年清明前两周,“汉中仙毫”进入了最佳采摘期。茶园“管家”罗天友在宁强县玉皇观茶园里忙碌着。“只有这最嫩的尖尖才称得上仙毫,一个采茶工一天也就能采一两斤。”罗天友用指尖轻轻摘下一片茶叶,“采摘的时候,一天得有两三百人在茶园里忙活,丝毫不能耽误。”
七八年前,眼前这片生机勃勃的茶园还是一片荒山。2014年,肖家坝村完成了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通过实施坡面水土综合整治措施,建立起完善的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防护体系,达到了蓄水保土、遇旱能灌、遇涝能排的防治效果。工程累计治理水土流失471公顷,实施坡耕地造林105.7公顷,生态修复316.2公顷,林草覆盖率由59.6%提高到75.6%。荒山变绿后,肖家坝村大力发展投产早、见效快、品质高的优质生态茶园、核桃园,解决了当地群众增收问题,流域内基本形成了“山顶水保林,山腰林果带,沟、溪两岸吨粮田”的农村新面貌。
记者爬上肖家坝村附近的山头,放眼望去,一块块梯田层层叠叠,一片沁人心脾的绿色覆盖了这片土地。退耕还林后,村民种起了茶叶,但由于各户分散、灌溉困难、茶叶品种不良等原因,收益不如外出打工,这片地又荒了。在宁强县农业局和高寨子镇政府的协调下,从2007年起,该村与宁强县千山茶叶有限责任公司签订土地租赁合同,将2000余亩土地陆续流转给该公司经营生态茶园。
罗天友将家中的5亩地流转后,每年收租2500元。靠着勤劳、能干、肯吃苦、善管理,罗天友被聘为茶园管理者,每年能挣六七万元。“靠着这片茶园,我们家在村上也算是数一数二的小康人家了。”顺着罗天友手指的方向,2800余亩新茶在阳光下生机勃勃。
其他村民靠着在茶园打零工、办农家乐,一年下来也能收入上万元。“原来种些水稻啥的,一年也就赚个万把块钱;现在比原来好多了,年收入近3万元。”村民王文平说,“我流转了7亩多土地,一亩地500块,一年将近4000元。茶叶公司聘用我种茶叶,每天还有50元左右的收入。”
近年来,宁强县以发展现代农业为方向,以设施农业、生态农业、观光农业为突破口,大力发展茶叶、生猪、食用菌、中药材、核桃等特色主导产业。目前,宁强县发展生态观光茶园14.83万亩,年产优质茶叶6702吨。
据不完全统计,汉中市治理流域人均基本农田由0.82亩提高到了1.1亩,人均粮食产量由420公斤提高到了510公斤,人均经果林由0.14亩提高到了0.75亩,农民人均纯收入较未治理区域提高20%-30%,治理区6.8万贫困人口越过了温饱线。陕南地区汉中、安康、商洛三市经济增速连续5年超过全省平均水平,实现了经济建设和生态保护的同步推进。
美景赢得八方客
要使水源保护区实现可持续发展,光靠农业显然不够,只有大力发展以旅游观光、休闲度假为代表的第三产业,才能为经济增长找到新引擎,实现生态环境保护与地方发展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
晌午的阳光下,从玉皇观茶园当中的便道漫步而行,茶树延着梯田式的田垄一排排的铺满整片山丘。梯排节水喷灌系统喷出的水柱相互交错,细密的水珠在空中跳跃,在翠绿的茶树间架起无数座迷你彩虹桥,远处更有身穿白纱的新人在拍摄婚纱照。宁强县以茶叶种植为依托,向加工领域和旅游观光延伸,提高产业附加值,增加农民收入。
春天来了,商洛丹凤县桃花谷景区又到了山花烂漫时。放眼望去,整个山谷像是被粉色云海环绕的世外桃源。3月下旬开始,桃花谷景区游人如织,日均接待游客超万人,高峰期超过两万人。丹凤县于3月21日至4月5日举办了首届桃花谷民俗文化节。活动首日,49辆旅行社大巴和1600多辆私家车开到桃花谷,竟使得交通堵塞。
要使水源保护区实现可持续发展,光靠农业显然不够,只有大力发展以旅游观光、休闲度假为代表的第三产业,才能为经济增长找到新引擎,实现生态环境保护与地方发展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
民俗文化节期间,村民王小玲跟着游客上山,每天卖出200顶左右花帽,收入600多元。像王小玲一样做花帽生意的还有10多家。村民宋桂珍办起了面皮、凉鱼小吃摊,每天少说也能挣300元。村民王全德经营一家农家乐饭店,他告诉记者,“现在接待量比过去多一倍,每天的收入能有五六千元。南水北调工程实施后,这里成了水源涵养区域,人们因地制宜发展经济林木,山变绿、水变清、人变富,这里真正成了世外桃源。”
现在的桃花谷不仅是景区,还是南水北调中线丹江流域的一个重要水保项目,也是陕西省第一个国家级水保科技示范园。园区建成1932亩桃园,辐射带动竹林关镇州河北村建起桃园600亩,洞底村建起杏园400亩,25度以上坡耕地全部退耕还林,桃花谷成了一个巨大的生物水库。竹林关镇镇长张利华告诉记者,周边群众在景区开发建设中获得了不少好处,融入服务景区、建好美丽乡村已经成为村民们的共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