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关注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5年5月18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科技创新保护“大粮仓”
本报记者 常 理

在黑龙江省北安市二井镇自和村,村党支部书记闫中杰挥锹挖开了黑土地,不到30厘米,便露出了黄土层。“黑土层已由上世纪50年代的平均60至70厘米,下降到平均20至30厘米,并且还在继续退化。”

近年来,东北地区在连年增产的同时,出现了黑土退化问题。突出表现在:土壤有机质下降、养分失衡,土变瘦了;耕作层变浅、土壤板结,土变硬了;部分地区水土流失、形成了侵蚀沟壑,土变少了。

“东北黑土是世界三大黑土带之一,是我国的大粮仓,2013年,东北黑土区粮食产量2605亿斤,占全国22%,粮食商品率60%以上,是我国最大的商品粮供给基地。保护好这块独特优质的黑土资源对发展现代农业、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大意义。”在日前启动的国家“东北黑土地保护工程”协同创新项目中,中国农业科学院党组书记陈萌山告诉记者。

“在黑土地保护的思路和措施上,离不开科技创新。要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围绕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升和黑土资源永续利用,依靠科技,创新机制,推进用地与养地结合、种植与养殖结合、工程与农艺结合,逐步建立东北黑土地保护的长效机制。”陈萌山认为。

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加强农业生态治理,启动“东北黑土地保护试点”。最近国务院又批复了《农业环境突出问题治理总体规划(2014-2018年)》和《全国农业可持续发展规划(2015-2030年)》,把东北黑土地保护作为重点专题列入发改委、农业部等6部委联合实施的重要任务。

中国农科院资划所土壤培肥与改良团队首席科学家徐明岗介绍说,“东北黑土地保护工程”协同创新项目将明确东北黑土地地力退化的过程与成因,提出适合东北典型生态类型区的黑土地保护关键技术与规范,构建黑土地保护工程技术与支撑保障体系。

通过示范推广,到2019年,项目示范区耕地基础地力提高1个等级,相当于每亩产量提高50至100公斤;秸秆等有机肥资源利用率提高50%以上,土壤有机质含量平均提升10%,土壤pH值保持在6.0至7.5之间,旱地耕层厚度25至30厘米以上;氮肥利用率提高5个百分点;降水利用率提高10%以上。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